跳到主要內容

人世行走天地間

紀錄片從來都不失為足不出戶就可以行遍天下的好方式,它鏡頭下所捕捉的美有時比實際看到的還要驚豔的多。

當然,即使會花費不少時間,即使會發現某些——比如牆角的蜘蛛網,或者門口此起彼伏吆喝的小販,我也寧願親自去走一走。紀錄片既不能帶我觸摸冰涼光滑的大理石柱、古老斑駁從細縫裡擠出野花的城牆,也不能讓我聞到柔和地撥動我嗅覺神經的新草香。

帶點小資的生活通常是別有風味的。當我望著如水的天空下,裹著乳白色絲巾的阿爾卑斯山,我誦一篇「半山居霧若帶然」,當我站在烽火臺上,遙遙地眺望邊塞,私下低吟著「大鵬一日同風起呵...... 」當我離開奧地利一家別墅樣式的旅館時,我陡然感到一絲寒意。上午的太陽隔著雲霧鋪在湖面上卻像是遲暮的夕陽,一隻漁舟和著我心中的節奏蕩了一下,使我激動地快驚呼起來:哦!我心中的伊甸園!我對水好像有著獨特的情感。在多瑙河的輪船上穿著吊帶背心邊喝蘋果汁,邊尋找岸邊有沒有哥特式、羅馬式或巴羅克式的市政廳、圖書館和教堂。在挪威峽灣游輪上向尾隨的海鷗拋麵包屑,無不給我以最輕鬆的享受和歡愉。

我所嚮往著的,無非那些給我以美感的東西。自然的,不身臨其境便很難體悟到古典詩詞的高雅與淡然,假如沒有反復向你手中塞著歌折的歌妓,沒有誰會不被槳聲燈影的朦朧所打動,染著霧氣的河水如同一場絲織的夢,即使什麼也不想,月上柳梢頭時的纏綿與明媚,依舊是對我們的厚待。自然給我們的是沉著與雅量。假如沒有反復向你手中塞著歌折的歌妓,沒有誰會不被槳聲燈影的朦朧所打動。

我在布拉格時是炎熱的暑假,東歐的強紫外線幾乎要化成一件長滿刺蝟的紗衣從天上撲下來罩在我們身上,這是個令人心煩意亂的季節。

我步下一段古舊的、極寬的臺階,階旁有一睹不算很高的圍牆,掉了漆,有的地方已呈現出灰黃色。每隔一小段距離便有一個凹進去的大空擋,形狀就和上圓下方的窗戶一樣。其中一個窗格裡坐著一個捷克人,他個子比較高,略微蜷著上半身,另一邊斜靠著幾幅人像畫和畫板,手裡小幅度地撚動著一隻筆。我在下麵走了一圈回來仍未見他等到生意。人們來來回回地走,甚至未曾向他投去一瞥。儘管是酷暑,我心下竟覺淒然了。當我走過他身邊時,我衝他微笑了一下,他仿佛看到了希望,往前欠了欠身,用溫和的英文說:「要畫一張嗎?坐下吧?」

如果有時間,我一定不會拒絕,可是導遊正在等我們。我強迫自己搖了搖頭,沮喪令我無力,連句抱歉的話都沒說出來。

誠然,我這樣做時心上是頗受了些譴責的。儘管我會安慰自己,我是希望能幫到他的,只不過沒有時間罷了,可畢竟只是空虛的自我欺騙,不具說服力的,越是這樣想了,越覺不是滋味。這便令我十分地慚愧與窘迫了。面對賣藝的人,我當然有欣賞他的權利,但也有默然走過的自由,固然是不錯的,然而對於昂首離去的路人,仍然是顯得些許無情。

如果這件事單單是讓我有點難過的話,浙江之行便給我更強烈的感受了。

七月的千島湖並不同別處一般悶熱。站在島的最高處俯視千島湖就像寶藍色的玉,它靜,靜得像油畫,卻比油畫更亮麗。當我凝視著它時,時間就停止了。人間的喧鬧也變得渺遠了。

我登上另一座島時,到處都是鬱鬱蔥蔥。不遠處有群人在圍看圈著的蛇,那蛇懶懶的,基本不曾動幾下,就像畫在地上的。

「大家多投點錢,到五十就開始表演」一個中年男子坐在凳子上,手裡的籠子裡有五六隻小白鼠。「早就到五十了,快開始吧!」已有人顯出不耐,中年人卻陰著臉說:「還少十塊!」人群頓時炸開了鍋,七嘴八舌地聲討起來:「真是想錢想瘋了!」有人不滿地說。中年人不緊不慢地喊著:﹁這十塊錢必須到位!聲音有氣無力地,像是剛起床沒睡醒時發出的囈語。陸續有人又投了點硬幣,但沒人投出一張十元的,這般僵持了幾分鐘。中年人不耐煩地說:「再來五元不就行了?」這便又是火上添油了,剛剛安靜下來的人群又是罵聲一片,中年人被逼無奈終於勉強妥協了。

人群散去後,我默默看著地上仰面朝天,還留著一小攤血的小白鼠。隱約聽到有人說:「這樣就結束了?」仿佛還不過癮似的。

嗚呼!這真是令我無法可想了。即便是迫于生計,用殘害生靈的方式取此不義之財,亦是可悲的。對於布拉格的賣畫人,我是憐憫的。然而,對於千島湖的表演者卻是厭惡至極。更何況,那些在一旁評頭論足的看客們又是何種心態?

我漸漸地在想著,當我融入這世界的美好時,卻從不願迴避它的醜陋。我只是希冀著,用我的雙腳丈量著那些無奈與無情,直到劈開峽谷的斧子有朝一日也能劈開世間的混沌,使這一切成為歷史的那一天。

2013年第四屆余光中散文獎 江蘇特別獎,三等獎

返回首頁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國小品格教育讀本」>

  教育讀本 : 「 國小品格 小 學堂 」 一年級( 上 ) 「 國小品格 小 學堂 」 一年級( 下 ) 「 國小品格 小 學堂 」 二 年級( 上 ) 「 國小品格 小 學堂 」 二 年級( 下 ) 「 國小品格 小 學堂 」 四 年級 「 國小品格 小 學堂 」 六 年級

旅行.寧靜.生命

記得曾在一本雜誌上看到過有這樣一句話:身體與心靈,至少有一樣在路上。我當時的感覺是,如果把旅途中看做是身體在路上,那麼我們平日裡大概也就是心靈在路上吧。  漸漸地我發覺我的理解有些片面,在那次的西藏旅行回來之後。 有人說,如果沒有到過西藏,就不算是真正地見過藍天與白雲。唯有到了那裡,你才會懂得什麼是肅穆與聖潔,神聖與執著,祥和與寧靜。當你看著一路上頂禮膜拜的人群,看著頭頂上藍藍的天空,空明似鏡。一切都是那麼純淨,一切都是那麼舒緩愜意。唱盡了幾千年的興衰,撲面而來的是塵埃落定後的寧靜。 中考結束,我隨著父母一起去了西藏。去之前,我只是拿起行程表草草翻閱了一下,看著那些我連名字都還念不順口的山與湖,其實內心並沒有太多的嚮往與憧憬。誰知,正是由於這種漫不經心的態度,卻鑄就了此次旅行的最大遺憾!錯過了太多、太多…… 從重慶轉機飛拉薩,機身下不時掠過一座座覆蓋著皚皚白雪的高山,向陽的一面山頂積雪已經慢慢開始融化了,山頂以及兩山低處之間隨處可見一汪汪藍色的淺湖,仿若一顆顆巨大的藍寶石鑲嵌在了雪域高原之巔,它們與藍天、白雲、雪山,湖泊等集結在了一起,呈現出了一幅幅壯美的高原畫卷。那種壯闊、遼遠的美,讓從未親臨過的我不禁打心眼裡嚮往與興奮。 第一日參觀八廓街、大昭寺與布達拉宮。八廓街是環繞大昭寺的一條街道,其歷史幾乎與大昭寺一樣久遠,早已成為拉薩這座城市的標誌,就象長安街之於北京,南京路之於上海,香榭麗舍之於巴黎似的,令人耳熟能詳。 清晨時分,我漫步在八廓街頭,處處都能看到笑容自在、眼神明亮的人,即使是素不相識,彼此之間也可以真誠對望,讓人由心而生的歡喜。不得不說,在西藏,人們很容易就變得純真與簡單,虔誠的信仰帶給了所有的人內心的平和與寬容。 太陽初升起來,照亮了整座拉薩城,照亮了紅山,也照亮了整個布達拉廣場,布達拉宮在晨曦中慢慢的醒來…… 我用指尖去觸摸布達拉宮階梯旁壘著的紅磚,抬頭仰望牆壁那一幅幅精美的壁畫與雕刻,用鼻子淺淺地呼吸佛像前點燃著的酥油燈散發出的濃郁的酥油香味。在昏黃的燈光下,在狹窄的甬道裡,在擁擠的樓梯上,人們靜靜地隨著前人的背影,隨著導遊時斷時續的解說聲音摸索著前行。整個長長的隊伍都靜悄悄的,大家的心靈仿佛都已沉浸于藏傳佛教的神秘與悠遠之中去了。 人們低下頭虔誠的接受每一位僧侶的摸頂賜福,駐足片刻,靜靜地聆聽他們口中誦讀的佛經,那是生長在繁弦急...

最難忘的滋味

大地在酣睡中輕吐著薄霧,那層似夢若真的氣息風乾枕畔的湖,我將發皺的地圖攤整,細心摺疊成相框模樣的稜,坐上駛得顛簸的公車。 我貼著窗,蜷縮在偌大的空寂裡頭,只能深呼吸、再吐氣,讓玻璃附上迷濛的水滴,可那時我卻不明白,那結出的圖騰是煙花燦爛。 小時候,我特別嚮往武士的瀟灑、漢子的豪氣。也許是因為常和爺爺膩在一塊兒,聽著他闊談自己的「想當年」,心頭湧現莫名崇拜,我甚至也想練得一身精實,在他口中的那個年代叱吒風雲。我最常問爺爺:「為什麼我們現在不打仗?」他總是神祕笑答:「展現英姿的不是刀槍,是檳榔。」 每次家族聚會,我總黏在爺爺身邊,那席貴賓往往豪氣干雲,啤酒總是一罐罐的牛飲,手腕一壓、黃湯下肚,酡紅的腮上閃耀得意,瞳眸裡勾著一抹挑釁。酒量的對決引起眾人圍觀,隨之鬧哄的我會質疑爺爺為何不去比拚?他诶次不厭其煩地答:「酒是喝心酸的,檳榔是嚼快活的。」 我當然知道宴席最後,飲酒之人往往醜態畢露,而爺爺只是淡定的啐出一口艷紅,如血淋淋的嘲諷。可能,老師的健康宣導頗具威嚴,我未曾嘗試咀嚼,但若將英雄與檳榔並列,在我的認知中也絕不唐突。尤其當我學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的時候,更確信檳榔比濁酒更積極陽光的概念。只是,為何從沒人為他寫詩? 詩也許太風花雪月,不適合英雄的檳榔,不適合陽剛的英雄,不適合陽剛的我。正確來說,渴望陽剛的我。記得那天風颼颼的颳,塵埃撲面席捲而來,我甩了家門一路狂奔,撲進爺爺敞開的大門。「怎麼哭成這樣?」他訝異的臉部繃緊,宛若扯得太過的麵皮,皺紋撐得裂。我哭著思索支字碎語,今兒同學用飯盒敲了我三下,我怒得回賞他一記匡噹,可、可我卻要受罰,只因他腫成豬八戒而我安然無恙! 「這有什麼好難過的?」爺爺的錯愕柔和許多,縱聲大笑時雙眸瞇成兩彎開心果殼,連舒張的肌紋都閃得發亮,我愣在一旁,也忘了拭拭憤怒得涕淚,爺爺豪氣續道:「你這是打贏了呢!不該跳戰舞大肆慶祝嗎?」這話打在我心板上隆隆作響,的的確確是件喜事,正羞得要抹去淚痕,爺爺卻說:「擦什麼呢?你沒哭過,這是給沙子吹的。」 第一次我覺得我更靠近英雄大夢,第一次爺爺給我檳榔時我不推拖,我把它看作聖上賞賜的戰酬,如此珍藏的置在寶盒之中。 待我更成熟,竟一頭墜入詩的世界。儘管與衝鋒的戰士相抗,但那癡迷已無可挽救。我讀詩,如羽翼眷戀蒼穹、浪花眷戀沙岸、蝴蝶眷戀千葩百卉一般眷戀詩,然而,我從不寫。 我歸咎於自己從不喝...

《大家讀論語》講座 - 區桂芝 老師 - 第二單元〈孝弟其為仁之本 - 1〉

  (講者區桂芝為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老師) 返回首頁

「心儀文華」專欄 -《中華文化才是「台灣價值」》

中華文化才是「台灣價值」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 段心儀 甚麼是台灣價值?有人說,就是當台灣人回答這個問題時,可以盍各言爾志。而大陸人回答這個問題時,祇能有一個定義、一個答案。旨哉斯言!  但是,即使自詡民主的台灣,現實卻是只有執政者有權力去貫徹自己的定義,即使做的是崩毀「台灣價值」的事! 世人公認「台灣價值」中,「中華文化的完整保存與傳承」是很重要的一塊,它是形塑「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主因。 事實上,若非當年大陸發動文革,台灣可能也不會對應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更不會驚覺全盤西化後的教育缺失,全面性地讓傳統文化教育進入學校。但結果是:70年來許多外國學生來台灣學習中文,兩岸交流後許多大陸文化教育人士來台灣參訪各級學校、文化團體。因為「這才是真正的中華文化呀」!它不但有價值,還轉化為價格,讓台灣賺觀光財、文化學術財、也提供青年就業管道。 因此,台灣的國文教育一直肩負著語文、文學、文化三層使命。國編本時代如此,一綱多本時代仍勉力維持。無論95、98國文暫綱,在課程目標中都有「增進涵泳傳統文化之能力」、「研讀文化經典教材,培養社會倫理之意識及淑世愛人之精神」等,101國文課綱&103微調則更清楚說明「藉由文化經典之研讀,與當代環境對話,以理解中華文化與文明社會之基本價值,尊重多元精神,啟發文化反思能力」因此,傳統文化教育相對完整地保存在臺灣高中國文教學。 107年一月,108課綱〈高中語文領域-國語文〉領綱公布,雖然課程目標仍標舉「培育語文能力」、「涵養文學及文化素質」三層面,但細究內文,已完全偏向「語文」層面,強調閱讀。 至於文學、文化兩個層次,則模糊化處理。八目標中只有第七項「透過國語文學習,認識個人與社群的關係,體會文化傳承與生命意義的開展」略微帶到文化二字。至於是哪種文化?就各憑想像了。 107年1/26,1/27施測的「國文」「國寫」學測命題已反映這風向。國文42題精心設計的選擇題,可以看到命題老師的用心與辛苦。但有些題目的重點並非國文專業,反而是其他知識學科。 「國寫」的知性題更是如此,它與國文教育的關係,僅在「文字」層面,連文學都談不到。考試引導教學,國文教師一方面要因應「國寫」跨科的龐雜資訊,又被要求教學要融入性別平等、人權等19議題,被如此零碎切割後的「國文」,可以預期,一定是「文學」性淡化,「文化」性虛無,國文將是純粹的工具...

《紅樓夢》人物 - 秦可卿論

判詞: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謾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  畫:一幢高樓大廈,有一美人懸樑自盡  曲文:「好事終」  畫梁春盡落香塵。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箕裘頹墮皆從敬,家事消亡首罪寧。宿孽總因情。(紅樓夢曲)  一、 低微的出身 他父親秦業,現任營繕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當年無兒女,便向養生堂抱了一個兒子並一個女兒。誰知兒子又死了,只剩女兒,小名喚可兒,長大時,生得形容嬝娜,性格風流。因素與賈家有些瓜葛,故結了親,許與賈蓉為妻。(第八回)  1、 秦業──業者,孽也。 蓋云情因孽而生也。官職更妙,設云因情孽而繕此一書之意。(第八回脂批)  2、 秦鐘 ──可恨我偏生於清寒之家,不能與他耳鬢交接,可之「貧寠」二字限人,亦世間之大不快事。(第七回)  3、 受寵 ──賈母素知秦氏是個極妥當的人,生得裊娜纖巧,行事又溫柔和平,乃重孫媳中第一個得意的人。(第五回)  倘或她有個好歹,你再要娶這麼一個媳婦,這麼個模樣兒,這麼個性情的人兒,打著燈籠也沒地方找去。』她這為人行事,哪個親戚、哪個一家的長輩不喜歡她?所以我這兩日好不煩心,焦得我了不得。……,我想到他這病上,我心裏倒像針扎似的。(第十回)  那長一輩的想她素日孝順,平一輩的想她素日和睦親密,下一輩的想他她素日慈愛,以及家中僕從老小想她素日憐貧惜賤、慈老愛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第十三回)  4、 託夢王熙鳳 :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們家赫赫揚揚,已將百載,一日倘或樂極悲生,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語,豈不虛稱了一世的詩書舊族了!……如今能於榮時籌畫下將來衰時的世業,亦可謂常保永全了。……此時若不早為後慮,臨期只恐後悔無益了。  二、 月貌/風情 1、 月貌──兼黛玉、寶釵之美 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紅樓夢曲‧好事終〉  可卿長大後「 生得形容嬝娜,性格風流 」,脂硯齋於「 性格風流 」一句夾批云:四字便有隱意,春秋字法。  ...

煙雨烏鎮

每個生長在城市裡的男孩子都會有一個浪漫的古代的夢。在夢中,你可以是金戈鐵馬中的輝煌戰士,可以是悠悠琴音中的優柔俠士,亦或是濛濛煙雨中的纖纖書生,走過紅塵,把青春悄悄掩藏於那個極少有人知曉的青磚白瓦的桃源。就個人而言,我更願意是那位書生,在塵世中尋覓那片難以找尋到的純淨,卸去偽裝,滌去污濁,洗去鉛華,把自己融入那片煙雨濛濛。 儘管出生在山間,但也許是從小生長在太湖湖畔的緣故,對於水,我有著異常的偏愛。江南的水是溫柔的,而又以烏鎮最佳。對於烏鎮,我又是怎樣的感覺呢?不好說。有點遙遠,有點像夢境與現實的距離,只有青石板,綠瓦房,長流水,和﹁弄妝梳洗遲﹂的柔媚女子。第一次聽說烏鎮,便把她幻化成了一幅煙雨濛濛的水墨畫;直到一個草長鶯飛的春天,才有了真正來到烏鎮的機會。有著一如初次約會的忐忑,烏鎮對於我,是神秘而又美好的。 初到烏鎮,沒有想到真的是一個煙雨的早晨。杏花春雨中的烏鎮並不需要太多的渲染,一磚,一瓦,一牆,一石,簡簡單單,有點膩滑,卻帶著點點古色古香,仿佛是穿越到現在的某一個場景,依稀含著點墨香的味道。 烏鎮很小,小得不容你在其間快步行走,因為這樣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就可以遊遍她的前前後後。但江南是含蓄的,烏鎮也是如此,她不會主動把美麗的一面呈現在你的眼前,有時慢慢地行走,慢慢地品味,把烏鎮看作一杯淡淡的茶,把心漸漸地沉靜,才能看見她的美。 走過財神灣,眼前是一彎廊橋。當地人把廊橋稱作逢源橋。財神灣是烏鎮的入口,如果把財神灣看作當地人對遊客們先行的祝福,那麼這帶著春水氣息的廊橋便是烏鎮人獻給遊人真真實實的禮物了吧。說到橋,我看過很多,廊橋自然也知道不少——廣西侗族威武壯觀的風水廊橋,浙江泰順彩霞一般的文興廊橋,雲南施洞蜿蜒曲折的巫家廊橋。相比之下,烏鎮的逢源橋與他們都有不同,可以說有著點小家碧玉的味道。倚著橋邊,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俯視那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老水柵,看著雨點緩緩飄落,打在柵欄上,順著邊緣緩緩流淌到水中,泛起陣陣漣漪——原來,無論是誰,哪怕是自然,到了江南的深處,也會拋下雄渾的一面,把最最婉約的溫柔展現得淋漓盡致。﹁寶函鈿雀金鸚鵡……驛橋春雨時﹂,獨立橋頭,偶然想起了溫庭筠的一首作品。﹁鈿雀鸚鵬﹂恐怕是無緣相見,不過﹁驛橋春雨﹂卻讓我融入了這小小的天青色的烏鎮。 橋頭便是東大街,街上熱鬧非凡,釀酒的、箍桶的、做...

等候鳥飛起時

生長在一個候鳥家庭,痛苦的是成為一種習慣的分隔兩地,喜悅的是對於生活習性的包容與諒解 - 因他終究要離去,離去復歸來。  父親長年在大陸工作,只在重要的節慶時回來。小時候我多半稱呼他的全名或者以「那個人」來稱代。他是家中所有負面印象的代言:父親節時喜歡敗金後回家請款、在朋友面前裝凱、揚言戒菸戒酒屢戰屢敗、使喚未成年子女跑腿買煙。我和妹妹在家裡玩的捉迷藏不是捉人,而是捉父親扔在客廳各個角落的襪子。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可能是公司裁員或個人固執),家裡的菸味出去旅行,順道帶了茶香離開;臭襪子也說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便自個兒拖著晚間吃宵夜和散步的習慣走了。爸爸忘了帶走的是易碎的茶具還有路邊攤歐基桑的問候:「你老爸什麼時候回來啊?」一年到頭,常伴我家的很少是越洋電話,也很少是媽媽親手做的晚餐。 有一種靜默叫等待,等待讓吵雜的婚宴凝滯,使沸騰的情緒平靜、沉澱。但等待的期間總是讓人遺忘,遺忘自己正在等待的事實。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向前進,不被新聞上種種台商遭人綁架或自己多了一個娘這種無聊事煩惱。儘管如此,假裝不擺出等待的姿態仍然無法阻止我們心中始終渴望等待的心情。 忙碌的上班族生活中,媽媽常接到老爸的求救電話。而我們家也從雙薪家庭退一步成為單薪家庭,並且由母親一肩扛起一家四口的生計。從每天早起戴隱形眼鏡到隨手抓起膠框眼鏡,名牌套裝換成市場無印牛仔褲,每天每天日子都像齒輪,一環咬住一環,飛快地跑著。我曾經躲在擺有打字機的小房間,透過門上的一小片玻璃觀察上班族工作的樣子。只可惜每個人的辦公桌都被一小格一小格的隔板遮住,除了媽媽。她老是在整間辦公室奔跑,似乎在交代些什麼,偶爾還可以聽見尖銳的數落聲。看到這些我才明白,為什麼其他人可以在五、六點時從安親班回到家,而我卻必須在安親班吃晚餐或進入速食店點一杯便宜的飲料坐在玻璃窗邊一直到十一點。媽媽不會攤手對老闆說:「我已經打過電話了。(只不過沒聯絡到人)」這種不負責任的話。更不會在掃廁所時抱怨:「現在的人真沒公德心。」,如果這是她的職責。 鳥類間覓食競爭的緊張關係是工作壓力,與其他物種的相處是社會壓力。揹負著種種壓力回到巢裡卻沒有適當抒發就成了家庭壓力或者口角。聽過世上最惡毒的語言,是那種時刻藏在胸前口袋的小紙片,忘了抽出丟棄,就在洗衣機裡和一家的衣服打成碎片,字跡早就讀不出了,但抑揚頓挫依舊殘留在洗衣精的香味裡。 如果一...

2015年(民國104年)暑假作文營優秀作品 » 複測佳文

[九年級]幸福的滋味 李奕辰 夏日的夜裡,那沉重的黑幕在不知不覺中悄悄地爬滿了天空的每一個角落,閃閃的星斗,帶著絢麗的色彩頓時照耀了整個視野。我看著這樣動人的景致,心想著,如果寂寥的黑幕是每天一貫的生活,那麼灑在這其中的繽紛,大概就是幸福吧! 幸福會以各種形式出現在生活的每一處,我想,只要是出自真心,讓人溫暖、眼角閃爍的事物都是幸福。例如在冰冷刺骨的冬夜,看著窗外有如銀針的雨滴,手中那杯飄著縷縷白煙的熱可可,光是從指尖那一端傳來的溫度就足以紅潤雙頰,更何況小口的啜飲就足以把可可的溫度暖到心坎裡吧! 人生中有許多挫折與難關,在各個轉角與幸福的邂逅總能融化早已疲累不堪的身心,就看自己如何從生命各個角落去發掘幸福。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春天一簇簇閃著露珠與朝氣的小草;夏日萬紫千紅有如煙火一般百花齊放的盛況;秋天落著嫣紅的楓樹;冬日粼粼的白雪。彷彿都能從中常到一絲絲化入心口的甜。 幸福,無所不在,多看看四周、多關心他人,相信每個人都能看見藏在角落的美,藏在心中的幸福。 [九年級]幸福的滋味 黃靖博 山珍海味,滿漢全席,這些食物就算通通上桌,任我挑選,又算的了什麼?我所嚥下的不是食物,而是—愛。 我還是孩童時,因為父母天天都得去那車水馬龍的都市中上班,迫不得已只好把我寄託在祖父母家中,我還記得那兒的湛藍天空,還記得那兒的鳥語花香,還記得那兒的風光明媚,更記得每天祖母為我所烹煮的愛心餐點。 祖母是我的專屬大廚,不管是那田園風味十足的沙拉,又或是高難度的紅酒煎牛排都難不倒她,但是我仍然最喜歡吃她包的粽子,粒粒分明的米飯,當中帶著七分瘦、三分微肥的豬肉,還有菜脯來當這場戲劇的配角,哇!一整個盛宴就此開幕了,一口咬下,連牙齒都抵擋不住它的攻勢,野薑花葉的芳香在口齒間遊戲,吃在嘴裡,幸福在心中。 如今我已經吃不到這個味道了,即使媽媽都照著祖母留下來的配方去做,但我每次總是毫不客氣的跟媽媽抱怨總是跟祖母做的不一樣,但是媽媽也無可奈何。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每當有吃到粽子時,我都會不禁想念起祖母的味道。 最後,我終於了解了祖母那獨特的味道,那幸福的滋味。 [九年級]幸福的滋味 余家銘 看著手上的成績單,我那因抵擋龐大壓力而略顯憔悴的臉龐,從平時古井無波的臉色,逐漸有了變化,喜色從臉頰上湧出,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