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0的文章

「心儀文華」專欄 -《學測「超超篩」之亂》

21世紀是人才戰略的世紀,國家需要頂級人才來提升國家競爭力,產業界需要頂級人才來改革創新,各國無不積極栽培本國學子,倘或不足,就不惜血本全球搶人才,台灣的教育政策卻反其道而行。《孫子兵法》有句話:「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我們就是「無算」!  這幾年教育部幾乎成了「補救」部,更離譜的是,連「補救」都無法到位。去年申請入學,學測科目5選4,加上鑑別度不足,滿級分過多,造成「超篩」之亂,多少學子因此高分落榜,進了重考班。這份記憶猶新,痛楚還在,不料今年學測鑑別度更不足,數學科滿級分竟達14489人,幾乎是去年7782人的2倍,前年的4倍。於是,國、英、數、自4科60級分有779人,較去年大幅增加30%,其他各組合也是。「超超篩」之亂必起,「超超篩」之痛必臨,不禁為今年學測13萬考生悲,他們努力卻得不到應有的成果。  其實,「超篩」之亂不難處理。因為學測的功能是作為繁星及申請一階篩選之用,又因為學測題目的難易程度及考生的程度不容易掌握,若能將學測級分數提高到20級分或以上,目前大學端選才3倍率設計應該就夠用了。此外,當初學測、指考,功能設計本就不同。若是繁星、申請等多元管道名額,與考試分發入學名額各半,則各種糾葛難以處理的問題就能減到最少。但國教盟等教團雖一再呼籲,教育部不理就是不理,總是事後再謀「補救」。試問,學子虛耗的青春、國家低落的競爭力補救得了嗎?  為什麼申請入學和考試分發入學名額要各半呢?因為申請入學的理念是:學業不代表一切,普通的學生也可以因為優異的多元表現,而進入自己想讀的校系。所以,學測只評鑑基本學力,學術門檻較低。指考則重視各專業科目的學術能力,以呼應大學相關科系的學術需求,為國育才。但是在少子化浪潮下,為了先搶先贏或提高大學科系排名,許多理工科系,明明需要數理優異的人才,他們卻降低指考名額到1成以下,以提高錄取成績。  結果,90%以上的學生,是透過只能評鑑基本學力,學術門檻較低的學測篩選進來的,難怪理工學院教授大嘆人才荒,其來有自。長此以往,獨尊學測,必將造成高中數理課程的質變。全世界都知道5G、AI等科技能否領先,將決定未來國力的盛衰。台灣有這種遏抑人才的教育政策,還需要敵人嗎? 今年各大學校系皮先繃緊些,增額超篩請務必公平公正,讓考生的實力充分展現。未來,學測15級分增加至20級分、指考分

「心儀文華」專欄 -《「瘟疫、人性、文化」》

先是,武昌不認為自己該與漢口一視同仁,接著,湖北想隔離武漢,其他各省想隔離湖北。最後,62國拒絕中國人到訪。你以為,隔離到此結束嗎?歐、美、澳都發生歧視亞裔居民事件,一位擁有越南和柬埔寨血統的女子說「彷彿我是病毒」,其實,病毒已遍傳澳、美、德、法等19國。若外星有人,他應該會說:隔離地球人,他們是病毒。  生命危機總以極端方式卸下人虛矯的外衣,逼顯出人本然的生命形貌。於是,有人連夜逃出武漢,有人帶齊醫療裝備入城救援;有人立刻宣布台灣口罩不許出國,有人呼籲應該義不容辭參與協助。親近如北韓,擔心疫情蔓延宣布關閉邊境;宿敵如日本,卻主動提供各種物資上的幫助。  日本這次捐給中國大陸的抗肺炎物資,箱上印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兩句話,這是唐代名僧鑑真赴日弘法的故事。當時日本極為欣羨唐朝的佛教文化,首相命人製作了1000件袈裟送給唐朝的僧人們,上繡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這份誠心感動鑑真,答應邀請,乘船東渡,佛法因此宏揚日本,鑑真更被譽為「律宗之祖」、「文化之父」。今日面對嚴重疫情,世界各國封鎖中國,日方引用此典故,不但對受者禮敬備至,更展露學養與謙遜。  「禮失求諸野」,今天日本保存的華夏文明,恐怕比兩岸還要更多。古代,日本貴族教育必修中國經典,今日,日本大學考試必考中國古文。二戰戰犯東條英機,絕命書是「古道照顏色」五個漢字,安倍引《易經‧革卦》「君子豹變」來向國人表明輸誠川普的心跡。  台灣70年來保存了中華文化的正統,國文教育一直肩負著語文、文學、文化三層使命,藉由文化經典之研讀,與當代環境對話,以理解中華文化與文明社會之基本價值,啟發文化反思能力。相對於歷經文革摧殘的大陸,傳統文化教育相對完整地保存在台灣國文教學。但歷經20餘年教改的「柔性文革」,美好的文化傳統幾乎毀之殆盡。這一次大選,網路的苛薄用語造成兩代的對立、社會的撕裂,「與惡的距離」幾乎等於零。選後,又因為武漢肺炎,再展現威力。似乎不把兩岸逼到兵危禍起,絕不甘心。  事實上,「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病毒的傳染不考慮人間世的各種差別,在它逼視下,沒有紅藍綠,沒有黃白黑,所有自以為的優越都被打回原形。人類只有互助,才是王道。賴清德說一衣帶水的兩岸,只有互助;日本更以實質的援助、文化的投射,化解了中國人的積怨。  禍福存於執政者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