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1的文章

「心儀文華」專欄 -《「誰卡疫苗 全民聲討」》

這次疫情,暴露了一個「巧言令色」的政府,如何以台灣人的生命去驗證孔子「鮮矣仁」的評斷! 不知是幸運還是蓋牌,新冠疫情一年半來橫掃全球,1.67億人確診,347萬人死亡,台灣卻長時期維持「本土零確診」的光環,但民進黨政府正以極荒謬的言行讓台灣快速墜入深淵。 全球公認「普篩」是揪出感染者最迅速的方法。但這個詞在台灣「政治不正確」,違逆了民進黨政府粉飾太平的黨意。直到疫情爆發,雙北市長主動設立檢測站,才發現陽性率10%的駭人數據。中央指揮中心不得不逐步放寬檢疫能量,還強調這不是「普篩」。 5月22日新增病例721人,相較於5月20日的295人,5月21日的312人,明顯暴增。指揮中心卻宣布「新增病例321例,400個案『校正回歸』」。之後天天都有數百個案「校正回歸」,指揮中心拿著「校正回歸」後的圖表,得到5/17後疫情下降的結論。若未回歸,數據是天天確診5、600人,線型與疫情解讀完全不同。更不知道未來指揮中心還有多少「校正回歸」的數據準備丟出來? 疫情升溫,醫療量能緊繃。指揮中心記者會上媒體稱「多家醫院淪陷」,中心立即澄清「院內是感染,不是淪陷」;有媒體問醫護人員染疫是否有最新數據?回應是「每個醫護人員都是非常珍貴的夥伴,我不會用數據兩個字來形容院內感染或院內確診」。危機當前,這是種推諉的語言,居然有人發文:讓我看到「黑暗時刻的微弱亮光」「有這種防疫團隊,台灣人太幸運了」。真的嗎? 5月18日至今,8天23人死亡,這不是「數據」嗎?這些「死亡數據」後面的每個人,難道不是他們親友「非常珍貴的夥伴」嗎?如果4月15日指揮中心沒有把機組人員檢疫措施從「5+9」放寬到「3+11」,會爆出機組人員確診,諾富特飯店群聚感染,萬華群聚感染嗎?這些「數據」出現的責任,該算在誰的頭上?何況,這只是開始。23人不少猝死家中,或死亡後才知確診。醫院中嚴重肺炎357,呼吸衰竭139,這一波還會出現多少「死亡數據」?沒有疫苗,接下來又會出現多少?這帳又該算在誰的頭上? 此刻,全世界只有中國願意立刻提供疫苗,陳時中先說沒人申請,再說手續很麻煩,簡化麻煩搶救人命不就是他的職責嗎?疫苗晚一天全面開打,代價可能就是幾條人命、幾十條人命、幾百條人命,陳時中想過、在乎過這些「數據」嗎? 仁者愛人,但一個面對疫情只知不斷發明名詞哄騙百姓,自導自演認知戰,千方百計甩鍋中國,甚至設下重重關卡,不讓地方自救的政府,

「心儀文華」專欄 -《張善政董事長談「台灣科技要超前部署先發制人」摘要》

2021年5月8日,「善科教育基金會」舉辦「兩岸關係與國際政經情勢之展望」; 「心儀文華」專欄作者段心儀與談; 張善政董事長與談的相關內容「台灣科技要超前部署先發制人」,摘要如下 :   今(2021)年「經濟學人」以台灣雷達圖為封面,左有中共五星旗、右有美國星條旗,稱這是「地球上最危險地區」。但「最危險地區」往往也是「最安全地區」,不是嗎?「兩大之間難為小」,是一個層次;「兩大之間左右逢源」,是另一個層次。世界大戰的引爆點,是一種可能;全世界爭相呵護的珍珠,是另一種可能。端看執政者的胸襟與識見。   中美貿易戰打到現在,情勢逐漸明朗。美國真正在意的不是農產品,是中國科技的後發先至。美國為何非壓制華為不可?5G 產業鏈的發展已是趨勢,而華為開發出來的技術被採納為國際標準的比重,竟已經超越美國,居於主導地位。華為不只做手機,它也做很多重量級的電信設備,因為價廉物美,非洲幾乎全面採用。美國雖然號召友好國家來抵制,但利之所趨,步調很難一致。現在大陸的 5G 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無論銷售量或是先導應用開發,都遠贏美國。獨霸世界七十年的美國如何忍耐?   華為成功因素之一是捨得花錢研發,砸在 R&D 研發上面的經費超過蘋果。所以手機影像處裡的功能,除了 Intel 的晶片以外,還有圖形加速晶片,所以華為照出來的照片最好看。偏偏川普執政四年,大幅縮減的就是學界的研發經費。不但如此,這個圖形晶片也會做人工智慧的處裡,而人工智慧這一塊又是中國大陸的強項。為什麼呢?因為它相對不講人權,所以在人臉辨識、基因採集上面,快得不得了,資料蒐集的夠大量,人工智慧就進步得快。   其實美國真正要封鎖的是 IC 的設計軟體系列,尤其是 AI 研究這一塊。但是這一塊太難下手,因為美國那幾個市場最流行的 IC 設計軟體,大家只是用習慣了。必要時,Office 再寫一套新的也不是不可以,花點時間罷了。中國科技的軟肋是晶片,晶片製造除了理論通透以外,在製造技術上也要有一定的火候,才能夠做出那麼精細的晶片。這是我們台積電的獨門功夫,所以後來美國才下封鎖令,不許台積電跟華為合作。   但是,現在是美國封殺中國大陸的最佳時機嗎?ASML 的 CEO Peter 最近講了一些話,批評美國不應該封鎖大陸半導體設備。他說:你現在封鎖他,重要市場你不做,不是逼著人家開始去尋求科技自主權?有一天,科技自主真的被

「心儀文華」專欄 -《「改寫生命密碼的神奇剪刀」》

去(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獎的主題是基因編輯。但什麼是基因編輯?曾經追隨兩位得獎者之一 Jennifer Doudna 三年半的凌嘉鴻博士說:那可得從優格工廠說起囉。 優格工廠先把奶粉、鮮奶丟進發酵槽,再加入乾燥過的乳酸菌,然後把溫度調控合宜,就可以等著優格慢慢發酵熟成。但假如工廠環境中有專門吃乳酸菌的病毒,又在操作過程中掉進發酵槽的話,那一整缸的乳酸菌會被全部吃光,優格泡湯,損失慘重。公司仔細研究解決之道,發現槽中乳酸菌不會百分之百死掉,總有少數存活下來。存活下來的乳酸菌,第二次再遇到同樣病毒的時候,就有免疫力。這是怎麼回事? 公司進一步研究,發現乳酸菌基因體存在的 CRISPR,藏了各式各樣的工具,可以記憶甚至對抗入侵的病毒,簡單來講 CRISPR 就是乳酸菌的後天免疫系統。又有科學家發現,百分之四十、五十的細菌或古真菌,它們基本上都存在 CRISPR。當細菌在不同的環境生長,遇到不同的天敵、不同的病毒,他們能獨立演化,演化出很多不同的 CRISPR。科學家靈機一動,發現 CRISPR 好用著呢。 DNA 裡面的基因決定了每個人的相似性與特異性。如果有個基因突變出錯,人體就可能產生各種病變。科學家一直有個夢想,如何把出錯的基因移除或置換,讓人類健康而長壽。但人體有多少個基因?65 億多!這使得工作變得龐大而複雜。雖然我們對人類的基因體序列已經越來越了解,能很精準的找到想要處理的基因在哪個位置,加以標定。但是要準確地裁切某個特定的基因,甚至改造它,那可是另一回事。CRISPR 的出現,簡化了整個程序,它為基因編輯提供了一把好用的剪刀。 現在,有了次世代基因定序機器輔佐,又有了 CRISPR 這把利剪,似乎,基因編輯這輕舟已過萬重山了?當然不可能。這個艱鉅的任務才剛開始,所有的科學家都在迷霧中前行。沒有人知道迷霧的盡頭是人類進化成了超人類,解決了今日人類製造出的一切難題?還是像旅鼠走到盡頭,即將面對萬丈深淵。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潘朵拉的盒子打開,就回不去了。 (作者段心儀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祕書長) 返回首頁

「心儀文華」專欄 -《「教育也能虛擬嗎?」》

昨天上課談到教育階級化的問題,小安突然很認真地看著我:「未來,我們這一代台灣學生的競爭力會超越歐美。」我訝異地看著岔出議題的她:「為什麼?」小安笑容燦爛:「因為台灣學生都有上學,歐美居家上課。」「透過網路居家上課,會差那麼多嗎?」小安用力點頭:「會,好多國外的親戚朋友都說進度跟不上。」 我也有朋友在美國教書,這一年網路教學讓他們大嘆吃不消。教材要重新整理,學生狀況難以掌控,於是有人老花眼提前報到,有人乾脆退休。此次疫情讓網路教學提前以主流姿態上線,卻也把所有問題一次曝光。原來,教育是如此群體卻又個人的行為。 「因材施教」四個字說盡了教育的真諦,卻是知易行難。「材」是學生的本質和現況,「教」是拿得出辦法來處理學習的難點,但那個被省略的主詞「師」,才是一切成敗的關鍵。良師難求,但即使同一位良師,現場教學和線上教學也是截然不同的挑戰。氣場強大的老師可以掌控全場,學生動靜都在他視線之內,腳步隨時移動,策略隨時更替,引領學習的節奏順暢進行。但是當老師只能出現在學生一方小小的螢幕上,學生更縮影螢幕一角時,彼此的關係立刻疏離。學生周邊可能有更多有趣的事物,老師則自覺鞭長莫及。 這一切問題由「虛擬人」上陣,就能迎刃而解嗎?如果老師的臉換成巧虎的臉,學生就會比較喜歡背成語、背單字?如果政府不願意投資內容與軟體,巧虎不能同步互動,那不就只是看卡通片嗎?如果有了技術開發費用,值班人力成本,一對一小班教學,但巧虎背後是個有心人在操控,又該如何防範?虛擬人到底只是用炫科技吸引學生,還是真能對學生有實質上的幫助?這真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作者段心儀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祕書長)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