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9的文章

「心儀文華」專欄 -《108課綱 教成沒根的一代》

中華民國中小學歷史課本該長什麼樣子?這是個好問題。  看看美國中學歷史課本,大都從前殖民時期,殖民地時代,一路講到獨立戰爭、兩次大戰勝利…迄今。版本雖因人因地而有不同,但都有效的建立了美國國民榮耀感。其他世界各國也莫不如此,戰後70年了,日本歷史教科書一直在持續淡化二戰的侵略過程與殖民事實,視主流史觀為「自虐史觀」,即使因此與亞洲各國反目也在所不惜。我能理解美、日政府國家立場的史觀,但看不懂中華民國政府的史觀。  《中華民國憲法》開宗明義就說「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讓中華民國自國父孫中山創建後,清楚的一脈相承,殆無疑義。憲法也讓蔡總統每月笑納47萬餘薪水,教育部長20萬,外加年終及各種福利。他們榮華富貴皆來自中華民國的名位,但他們如何對待中華民國歷史?  108課綱歷史時數減少、教材刪減、主題式編寫。於是,中國史的的安排如下:國小沒有中國史。國中歷史18個單元,與中國相關的只有3單元,占1/6。1個單元就從商、周講到隋、唐、宋、元。1個單元從明、清的東亞,到晚清的東西方衝突。至於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只占0.5個單元。高中的中國史更是碎片式的嵌入東亞史,單元如「從漢、晉到宋、元時期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等,本國史地位如此微不足道世界罕見,怎麼可能培養對國家的認同與榮耀感?  非但輕視,而且刻意曲解。時至8月,歷史課本終審版才逐一露面,各界赫然發現「台灣主權未定論」相繼出現。同樣是質疑學界主流思想,日本政府刻意想模糊戰爭罪責,恢復國家榮光。這心態世人雖不能接受,但能理解。享盡中華民國一切好處的官員,卻質疑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正當性,若非人格分裂,怎麼有臉穩坐中華民國大位?  各版本編輯面對外界的質疑,只能無奈:「教科書該長什麼樣子?我們知道。但審查委員一審二審三審,最後就變成這個樣子。9月開學,關心的人不妨去蒐集各家版本,看看初審版跟終審版差多少?看看爭議處是否各家版本都低頭?請細細比對,一定還有許多讓你驚嚇的說法呢!」  我擔心的是,長成這樣的歷史課本,將把中華民國青年帶往何處?朋友就讀香港大學的孩子暑假返台,提到正在如火如荼「反送中」的同學,語帶同情:「他們沒有文化、沒有歷史,沒有根,沒有安全感,他們不認同中國,又不知道未來在哪裡?」108後,台灣的孩子,將來也會如此嗎?  (作者為中華語文教育促

「心儀文華」專欄 -《暫停108課綱》

教育部快馬加鞭趕進度,堅稱108課綱要如期上路。但眼見教育路上坑坑洞洞,108課綱列車若輾過,將有無數白老鼠屍橫遍野。  出版社:「時間太趕啦!過去課綱公布兩年後,教材才上路使用,出版社有充分時間編寫、送審、修訂。現在已經108年1月,課綱還沒完成,就要我們先生教材,像話嗎?而且5月各校就要選書,第一冊還在送審、退件,這種教科書談得上品質嗎?過去統編本時代,教科書得先試用一年才正式上路。現在少了這道程序,又不給足時間,想編出夠水準的教科書,難!」  高中教師:「素質、跨領域、議題、課程地圖,這些名詞我都懂。但如何用考卷評量『素質』?學科各有專業門檻,沒有『跨領域』師資,如何『跨領域』命題?教學時,學科專業重要、還是性平、人權等『議題』重要?沒有教材如何設計『課程地圖』?」但是必修時數減少,各科如何搶選修時數?於是,選修要具備「素質」「跨領域」「議題」特色便成為顯學。學校也必須拿出獨具特色的「課程地圖」,才能應付上級壓力,即使知道這種選修課噱頭十足,難以落實,也不能不硬著頭皮上陣。  家長:「教育部專門無事生非嗎?108課綱上路後,除了學測、指考外,入學方式還有個占比50%的「學習歷程」,這是什麼東西?是指高中階段各科小考、段考的全部成績?還是學生各科的報告、論文、作品?」如果是前者,高中3年步步危機;如果是後者,如何保證公平性?況且,「學習歷程」實施後,學生從進入高中第一天起,資料都會進入教育部的數據庫中,毫無隱私可言。難怪,某次教育座談會中,600位家長中,90%希望回歸聯考制。也難怪,九合一大選時,支持教改,主張「減輕壓力,快樂學習」的民進黨六都市長候選人幾乎全數敗選,其來有自。  教改23年以來,「高中國中化,國中小學化,小學無下限」,學生競爭力下降是顯而易見的事實。108課綱無力扭轉,只是變本加厲。過去每一個高中生,3年國文能讀60篇文言文、外加詩詞歌賦、四書精華。108課綱後文言文剩15篇。過去每一個高中生,英文必須熟練使用7000單字。108課綱後只剩4500字,連帶許多好文章都無法選進課本。中英語文能力同步下降,文本對照文本,台灣高中生教材只能對應大陸初中生教材。基本學力下降,拜教改所賜,哪些提升了呢?  翻轉吧,教改!先暫停108課綱,正視課綱、入學方式、課審委員遴聘方式等大小坑洞,謀求修補,競爭力列車才能馳

「心儀文華」專欄 -《當教改也寄生上流》

柯文哲市長名言甚多,我無感。但他說2014年他當選是因為台北市民絕望,2018年韓當選是高雄市民絕望,而形成韓流最大宗的就是loser(魯蛇,失敗者)時,我很有感。  指考放榜了,跟學測放榜後詭異的氛圍大相逕庭。一條條簡訊傳來:「老師,我國文考88」「耶!我國文95.5,差點被補習班恐嚇成功,跟老師一起拚還是對的。」今年指考國文科回歸教材,學生有念就有分,贏者開心,輸者服氣。相較於學測題強調的素養,判斷的依據僅限於摘錄的引文,答案有太多揣測與運氣,合理得多。但我不忍心說的是:你想讀哪個學校?哪個科系?它還剩幾個名額?  依據公告資料,中正大學的財經法律學系、政治學系、通訊工程學系的指考名額都只有1名,占全體招生名額的2%;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招收237名學生,考試入學的名額卻只有10名,占比4%;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指考名額也只有6%…。何以如此?國教盟引述統計數據:申請入學比率最高的第二類組前10志願學系,每少收1位指考生,指考分發最低錄取分數可提升約0.4分。換言之,指考名額少,可以提高指考最低錄取分數,提高指考排名。嗯,難怪指考名額越來越少,非常符合人性。  但在申請入學的過程中,前端是花錢參加國內外比賽、課程、檢定等,以形塑出孩子亮眼的特質。後端備審資料的包裝、模擬面試、關係打點、報名交通住宿費…各種有形無形資本的投入,使得家庭背景差異的影響更為擴大!這,符合公平原則嗎?  教改25年來,不許能力分班,讓不受限制的私立國中崛起;減少主科時數,讓不受限制的私立高中昌盛;多元入學要求豐美的備審資料,私立名校一句:「我們準備好了」,打趴台北市外的所有一中、女中;108課綱強調學習歷程,其複雜性終讓台北市內最後的灘頭堡也搖搖欲墜!  教育資本主義如此猖獗,弱勢家庭的忿怨蓄勢待發,但教育當局仍然自我感覺良好。家長冒著酷暑上街頭訴願,它就辦一場「大學多元入學招生制度諮詢會議」來搪塞,找來的與會者80%以上都與教育部素來關係良好,結論未卜先知。為學生寫「陳情表」給小英總統的偏鄉教師,到現場想幫窮孩子說說話,卻慘吃閉門羹;不識相的教授以親身見聞對「申請入學」的公平性提出質疑,教部立刻行文任教學校要求說明…。好個官場現形記,原來上下勾串如此緊密,難怪教育部如此老神在在,教改25年打死也不回頭。  生活的失意是一種loser,

「心儀文華」專欄 -《如果沒有中華民國》

誰一直默默守護台灣74年?誰吃果子忘了拜樹頭?  近日報載綠議員抨擊高中歷史新課本中有「《開羅宣言》宣示,日本必須將東北及台灣、澎湖列島歸還中華民國」等字眼,認為這無異支持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一國兩制」。這種說詞真讓我懂了何謂「顛倒黑白忘恩負義」,老實說,如果沒有中華民國,台灣早就「一國一制」了。  1943年《開羅宣言》、1945年《波茨坦公告》,其重點都在規範日本戰後的主權範圍,因此1945年8月日本終戰詔書說:「朕通告旨使帝國政府,對米、英、支、蘇四國,受諾其(波茨坦)共同宣言」,1947/7/1第一本聯合國年鑑遂如此登記:「China:Includes Formosa, Manchuria, Jehol, Sinkiang and Tibet.」確定中國領土包括台灣(Formosa)。《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終戰詔書》是一系列延續性的法律文書,不可能拆開來說哪一篇沒有效力。「中華民國」從此張開保護傘庇佑台灣。  二戰時期,日本在中國大陸、韓國、東南亞的侵略罪行罄竹難書,台籍日本兵也扮演一定的角色。戰後美軍駐兵日本,日本君民一體承擔戰敗國必須面對的屈辱,台灣卻在「中華民國」庇蔭下,同享戰勝國的榮耀。如果有人自認是「戰敗國一方」,當時為何噤聲?不主動出首,承擔國際審判與罪責?  1949年起兩岸分治。勝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據有大陸,卻是鬥爭不斷,民生凋蔽。大躍進、人民公社等嚴重挫敗,千萬人死於「三分自然七分人為」的饑荒,又在1966~1976年發動文革造成10年浩劫。反而退居台灣的中華民國勵精圖治,設立加工出口區,鼓勵投資、拓展國外市場,安度兩次石油危機,完成10項建設,實質經濟成長率從1953至1983年平均每年約7%至10%以上。「中華民國」不但庇佑台灣躲過大陸30年動盪,而且錢淹腳目。  1997香港回歸,是由「英國」直接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人民對「一國兩制」完全沒有發聲的權利。台灣不一樣,「中華民國」絕對有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平起平坐的底氣,因為1949年前只有一個中國,她叫「中華民國」,台灣是其屬地。兩岸談判時可從「一國何所指?」談起,更可以爭取「兩制」的無限空間。  我不懂歷史課本上寫「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宣布,根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光復台灣」有何不妥?蔡政府

「心儀文華」專欄 -《破解「文化斷根」的起手式》

「文化斷根, 課綱 去中華文化,兩岸暴衝」,六月一日韓國瑜市長在凱道上,提出了深深的憂慮。終於有熱門的總統參選人關注到教育議題,更將「課綱」,連結到「文化斷根,兩岸暴衝」的高度,表示已深刻理解「教育去中國化」對兩岸形成的割裂與危機,值得肯定。但若要破解這盤棋局,還得政治與教育雙管齊下。  教改迄今廿五年,所有感動人心的理念,如今只剩蒼白口號,但造成的傷害仍在擴大中,但教育當局永遠不檢討教改。誰從教改得利?一、私校崛起;二、國家認同改變。中國史改東亞史,大刪古文經典,就是教改目的嗎?黨派再算計也不能算計掉青年前途啊!  台灣教育已是系統性崩毀,非得一步步拆解教改以來設下的重重關卡不可。暫停一○八課綱就是止血的第一步。國教院網站現在都還寫著「 教育部 發布之 十二年國教 課綱彙整(將依教育部發布持續更新)」─課綱尚未完工。其實一○三年十一月教育部長吳思華已發布總綱,各領綱也開始依序撰寫,完成審查,課綱一○七年上路絕無問題。但一○五年潘文忠部長上任,重組課審委員,重啟課綱審查,知道時序延宕,故一○六五月公告課綱延後到一○八年上路,課綱從此政治化。  課綱完成到教材上路至少兩年,才能完成教材編寫審查等程序。十二年國教課綱又特複雜,因為要求十二年一貫,所以必須檢視各科銜接能否無縫接軌;因為要求素養教學,所有知識必須融入生活情境,也就牽涉到學科的跨領域結合;因為強調校本特色課程,所以各校要完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課程計畫,提供家長作為學生選校依據。這種種要求都得教師先有教材在手,方能討論、研發、補強不足。沒有教材,只能空中樓閣憑空想像,上課再隨機調整,師生都淪為白老鼠。  出版社編輯更成為重災區。一○七年十月教育部頒布社會科領綱,十一月頒布自然科領綱,這兩科又特麻煩。社會科下轄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自然科下轄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課綱要求整合與應用或跨科目之主題式探究與實作,而編輯可都是單科專家!課程內容如此複雜,時間如此逼促,編輯的民不聊生即將由師生接棒。審查牛步,實施卻急如星火,孔子說「慢令致期謂之賊」!我完全懂了。  「文化斷根,兩岸暴衝」一○八課綱暫延絕對具正當性,這是破解的起手式。  2019/06/3(作者段心儀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  返回首頁

「心儀文華」專欄 -《家長怒火只是開端》

教改25年來推出各種新政策,以最新的108課綱、111入學方式殺傷力最大,因涵蓋中小學,虛懸理念,各種系統性問題若一起爆發,學子競爭力將急遽墜落。但無論家長團體如何淚灑街頭,教育部只以「成立諮詢會」敷衍,數數教育部有多少「無效諮詢會」,就知道它除了讓萬年家長、教師代表賺點護航的出席費外,別無誠意。也許就是這種共犯結構,才讓教改帶領台灣像旅鼠般向懸崖無悔地墜落!  教改的問題是系統性的,一環扣一環,若不破瘡引膿,從根本檢討,一切只是虛功。今年學測試題無鑑別度,同分增額太多就是如此。學測設計原意只是作為「推甄」的門檻,大學取材的重點放在學生的性向及特殊才能,讓「非學術傾向」的學生有一條升學管道。為了不要「分分計較」,學測採級分制,83年第一屆考生只8224人,後來報名人數逐年增加,但推甄、申請名額只占大學入學總額20~30%,即使15級分鑑別度不足,「學術傾向」的學生若鎩羽而歸,抹乾淚咬咬牙再拚指考便是。  隨著廣設高中大學,大學招生名額大增,少子化卻讓學生數銳減。面臨生死存亡關頭,大學招生重點丕變,頂大搶菁英,私大求生存,先搶先贏,於是擴增各種名目,申請人數遂至67%。當申請成為入學主流,學測15級分的設計就不敷使用,加上種種繁瑣的申請入學設計,家長怒火燒向教育部只是開端,菁英生出走絕對是下一波焦點。  108課綱又是一例。它強調屬於深度學習的素養教學,卻減少授課時數,降低知識量;強調跨領域教學,卻沒教材就搶上路,老師如何準備?考科必修學分減少,難的單元沒法學,大考也不能考,學生程度一定下降。外界一質疑,教育部就把「學習歷程」端出,信誓旦旦將占申請入學比重50%,以把關「選修課程」。但當家長提出資料公平性、造假可能性、隱私外洩、大學端不可能細查等問題時,又無法招架,只得淡化「學習歷程」的重要性。這下學習歷程妾身尚未明,考科知識量卻已大幅縮水,高中連帶大學,程度必急遽墜落。  教育千瘡百孔,教育部卻很少檢討,因為任何質疑都有全教總、台家盟等出面力挺。而教育部任何會議代表也都是他們,既提建議又承包工程,根據教育部資料,他們3年就拿了3000萬,不知25年來拿了多少?施工、監工同一批人,球員兼裁判,這又是教改的另一種系統性崩毀!  2019/04/16(作者段心儀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  返回首頁

「心儀文華」專欄 -《陳情表——給小英總統的一封信》

總統大人勳鑒:  總統大人,日理萬機的您,辛苦了!但,這一封信,求您了——讀一讀我們市井小民、第一線教學現場教師的心聲,好嗎?原本我不寄到總統府信箱,因為可能會石沉大海,也不想收官方說法制式化的回函,所以,我想寄到報社,代表一方廣大民意,向您公開陳情 ;未料,有的報社不刊書信體,有的報社也不刊登我精簡的投書,因此,我只好再寄回總統府給您,這一封信,求您了——親自讀一讀,關於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也傾聽我們一方民意,好嗎?  不要讓制度綁架、傷害了孩子!  小英總統,您知道嗎?每個高三的孩子,都是您的孩子!近日,有些孩子們好忙,大學申請入學第二階段報名繳費、上傳作業陸續已達截止期限,接連三週,面試也已登場!延後面試、嚴重撞期、同級分增額嚴重,招生制度霸凌了所有考生、家長、師長們和高三下的教學現場......您知道嗎?高三下,又是無奈的一片混亂——有大學新鮮人、有的忙申請、有人拚指考......  孩子們,請假的請假、出國的出國、打工的打工、無所事事的無所事事;藐視高三下課程的,完全棄若蔽屣;熱心服務的,各處室跑透透;有能力的,開始預修大學課程;申請的和想唸書的,都備受煎熬,甚至瀕臨崩潰的邊緣......!  有很多孩子因為篩選結果的打擊(特殊選才落榜、繁星再落榜、申請又挫敗)、選6志願與父母的意見衝突、準大學生歡樂氛圍的天天(節節)刺激、二階沒有特殊表現備審內容貧乏與上傳時限及費用壓力、該面試還是拚指考、指考名額那麼少......,加重或出現了憂鬱、躁鬱、幻聽等身心症狀,學校老師和家長在輔導照顧上,很是心疼,也很吃力(要教學、要指導備審和面試、要掌握紊亂的高三班級現場,還要把情緒不穩的孩子擺第一......),非常欠缺輔導人力!小英總統,您知道嗎?有的社區高中連專任輔導教師都沒有!  整潔工作、幹部職務找不到人代理,抑或懲罰了乖乖到校的學生必須分攤工作!原本學習分工合作、涵養德育、培養群育的校園,突然到高三下,原來一向乖巧有禮、負責任的孩子,竟變成「學生是來讀書的,不是來打掃、幫同學、當幹部、做畢冊、辦畢典的......」,也有孩子「考前時時刻刻希望老師無條件即時解題、不限次數限時批改,考後上榜上課相遇,老師變空氣、擦身而過成陌路」——智育成了唯一、勢利令人傷心......!  當然,絕大多數的孩子還是單純可愛而善

「心儀文華」專欄 -《教改誤國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了,教改的問題越改越多,剪不斷理還亂。沒有教材就強行上路的新課綱、沒有鑑別度的大考命題,同分太多面臨篩選難題的申請入學…,都正在製造新民怨,但已經造成的嚴重後果也絕不能視而不見。  民國83年4月10日以「讓我們擁有童年」為主題,發起的「410教育改造」遊行,主訴求有四: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  小班小校是落實了,原因卻是當年完全沒提到過的「少子化」浪潮來襲,從每年30幾萬新生兒降到民國99年的16.6萬,整整少了一半,極盛期曾經創下1萬1110名學生紀錄的台北市老松國小,民國106年只有458名學生。  國中小學空蕩蕩的校園就由政府傷腦筋吧,但「廣設高中大學」的後果卻是全民承擔。原本「三七開」的高中與高職比例被打破了,超高的大學入學率更吸納了絕大多數的高中職畢業生,人才與社會需求的自然比例被破壞後,問題一一爆發。  包括:一、學歷不等於能力:大學畢業生的表現讓業界搖頭,除了幾所頂大,學歷失去公信力,畢業找不到事。二、青春虛耗:大學畢業後,低就業、低薪水、低成就,學費形同虛擲。三、低薪固化:雇主用基本薪找得到一般大學生,頂大生也就要不到好薪水,當然更不用高職或專科生,青年走不出低薪夢魘。四、「退學/休學」激增:106學年度大學生退學/休學人數高達約14萬人,等於6名大學生中就有1名「退學/休學」了。這比率在83學年度時約為4.7%,教改迄今3倍成長,怨念充斥校園。  至於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基本概念就是快樂學習與各種多元理念。25年來家長與學生面對各種「多元」,「你快樂嗎」?某千人座談會中,主持人問在座家長「多元入學方式與聯考舊制」孰優孰劣?沒想到支持聯考的家長居然9成以上,因為「公平純淨」。  當年,國中能力分班讓教師可因材施教,《教育基本法》強制常態編班,國中教育從此淪落,私校崛起。當年,所有教材上路之前,必須經過試教後修改的程序;如今號稱12年一貫,教材生不出來卻敢上路!當年,認真的窮孩子可以考進頂大當總統;如今申請入學各種費用動輒幾萬元,付不起的只能搶7月分發入學那剩下23%的名額!當年學生每一分努力都清楚反映,化為努力的動力;如今一句莫名其妙「別分分計較」的口號,理直氣壯抹煞學生的心血。  我們不知道一切不合人性的教改措施,後面有哪些

「心儀文華」專欄 -《教科書難產 教部苛政猛虎》

翰林國文教科書主編現身質疑「教育部把教育當兒戲」一事,轟動出版界。因為小編一向被告誡「民不與官鬥」,無論教育政策怎麼變,審查委員怎麼刁難,都得忍辱負重,讓教科書能準時出版。否則誤了學校選書期限,也就斷了後續配套的路,一切辛苦化為烏有,大家都要喝西北風。但宋主編22年資歷,他不明白輕重厲害嗎?若不是「苛政猛於虎」,累極氣極,豈會被逼上梁山。想想看,課綱幾十頁教育部搞了多少年?一本教科書就幾百頁,你給出版社多少時間?  101年十二年國教課綱子計畫開始,103年底總綱發布。38頁總綱,歷時2年半。接下去依序完成各領域課綱。106年蔡政府上任,重啟課綱修訂,迄今未完工。國文領綱就審半年,先搞「網路選文」,緊接著或拖延議程,或違規翻案,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當時我就提醒過:後面還有40幾個課綱待審,108年學生拿得到課本嗎?教育部理都不理,打定主意壓榨各科編輯。  宋主編說,107年1月課綱公布,1年來開會超過150次,每次8小時以上,翻閱上千本書,疲累至極。社會、自然更苦,因為107年10月26日、11月2日課綱才發布,時間更緊迫,編輯幾乎都以辦公室為家,24小時待命,結果還是許多被審查委員退回重編。「慢令致期」的政府卻自我感覺良好,認為「最後一哩路」,頭過身就過。我倒覺得62萬隻白老鼠會是「最後一根稻草」!  一、新課綱啟動的嚴謹程序必須先經過小規模實驗,修改後才上路。何況課綱強調高國中小12年課程一貫銜接,還得兼顧跨領域及19議題的素養,要求出版社幾個月內就得編出教材,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除非審查委員放水。但勉強拼湊出來的教材,為難的是教師和學生。  二、新課綱強調素養,這是在完整建構知識體系後,進一步與情境結合的深化。但新課綱刪減基礎學科時數,知識量縮減;大考試題強調素養,卻去學科脈絡變成閱讀測驗。時數所迫加上考試領導教學,知識必被解構。試問,沒有「領域知識」,培養得出「跨領域素養」嗎?還是培養出「跨領域的淺薄」?  三、新課綱去中國史,去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綱,去國文教學中的文學和文化。於是,當國文老師要為文化教材建構課程地圖時,赫然發現它經脈斷絕,虛懸空中。台灣一向自許為中華文化重鎮,將及今而絕,有識之士能接受嗎?  新課綱108沒有上路的條件,延期可解決不少問題。但如果蔡政府認為,即使犧牲62萬學子,只要教育能「去

「心儀文華」專欄 -《故宮台灣化再出發》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將接任故宮院長。這位曾極力主張將故宮三類主要收藏分散處理,且把翠玉白菜、肉形石等器物類轉到南院,以吸引觀光客的台灣史專家,掌舵故宮後,是否會將它駛入驚濤駭浪中?  民進黨政府要員念茲在茲台灣的本土價值,卻毫無愧色地以中華國寶套利。讓人齒冷!就因為唯利是圖,毫不珍視文物,所以一切匪夷所思的事都做得出來。略舉數例如下:  一、政治凌駕一切:紙質文物脆弱易損,展一次傷一次,所以如《祭姪文稿》,《自敘帖》等國寶級的書畫文物都限制展出天數及次數,即使在台灣本館都10年未展,更遑論外借。但今年1月故宮竟然不顧海內外非議,也未換得任何對等交流,就讓千年文物衝冒難測的風險赴日展出。試問,法國政府會讓《蒙娜麗莎的微笑》離開羅浮宮嗎?  二、常規視若無物:根據台北故宮《院藏品出借作業須知》,借方兩年前就得提出申請,故宮則在借展前一年需完成規畫,確保國寶離館後的安全與尊榮。但《祭姪文稿》2019年1月借展日本,2018年5月才簽訂合約,明顯違規;後來翠玉白菜借展台中花博,更是罔顧規定,草率展出;甚至對等原則都不顧,保險費也自掏腰包,想安排故宮文物到日本縣立美術館展出。  三、計畫暗藏玄機:台北故宮選址時千挑萬選,蓋在外雙溪堅實的岩盤上,經得起地震的考驗,確保國寶的安全。故宮南院則基於政治考量,居然蓋在地震斷層及河川下游雙重危機的地區。陳其南院長上任後,推動「新故宮計畫」,計畫將台北故宮閉館3年,書畫、器物則轉移到南院展出,許多人揣測這很可能是執行分解故宮的第一步。後雖緊急叫停,但「新故宮計畫」仍在進行中,後續發展令人懸念。  如今,吳密察接任故宮院長,是否代表計畫可以更貼近原構思,更無懸念地進行?也就是:故宮分北中南三院,分別存放三類收藏,分別命名為文獻博物館、書畫博物館、器物博物館。於是,「故宮博物院」自然消失,故宮文物與北京故宮的聯繫也自然斷絕,完成「故宮台灣化」!  但這種作法可能產生後續危機,一、兩岸關係緊繃下,很可能激化大陸人民的怒火,且產生任何後果都得不到世界輿論的同情。二、國寶轉移存放的過程中很可能受損或遺失。  國寶的龐大利益可能讓人利令智昏,國寶安全很需要全民的關注和嚴密監督,以免產生難以回復的後果。  2019/02/13 (作者段心儀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