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0的文章

「心儀文華」專欄 -《「文化才是通關密語」》

總統選戰期間美國支持蔡英文總統不遺餘力,但選後她就成了債主,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立即表示美牛、美豬進口不容迴避。同時,對岸等她一個答案,等到「我們已經是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台灣」。於是「任何時候都無法排除戰爭的可能性」中美交相煎迫,台灣怎麼面對這個局?  債主除了美牛、美豬,日本核災食品開放進口緊隨在後,還有軍購、綠能、前瞻、長照、幼保…不勝枚舉。但盤點一下,ECFA即將到期,CPTPP能否簽訂則遙遙無期,RCEP又受制於人,鎖台在即,如何開源?何況,陸客不來是觀光業的難關,少子化是私校及教師的難關,經濟問題已是難解,選戰新造成的家庭撕裂又成社會隱憂,總統豈能視若無睹?  蔡總統希望重啟兩岸良性互動、互惠互利。真能如此,台灣經濟有了騰挪的空間,政治也不會完全受制於美日。但是「和平、對等、民主、對話」8個字能完成這個任務嗎?建議再加上「文化」2字,這才是通關密語,不但有助於兩岸對話,也能解決台灣的隱憂。  睽隔70年,兩岸國號不同、政體不同、憲法不同、黨派不同、文字不同,最大公約數是中華文化。兩岸都過端午節、中秋節、春節,這是節慶文化;都吃米飯饅頭包子水餃,這是飲食文化;都誦讀李杜詩篇,曉得孔孟老莊,這是思想文化。所以廖仲愷用「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向蔣經國喊話,柯文哲用「兩岸一家親」過關,背後都有「文化」意涵。蔡總統若能擺脫冷冰冰的法律人格局,試著從文化切入,也許發現兩岸鴻溝並非如此之深。  更重要的是,蔡總統可以此彌平台灣內部倫常變異的隱憂。選舉是割裂台灣社會的一把刀,從族群、階級到世代,這次則造成家庭內部矛盾。這次大選,教改世代國族意識與長輩不同,造成不同的投票取向,本來只是確證了主流教育對青年思想的影響,倒也正常。放到家庭關係中,父母驀然驚覺孩子的陌生,老年得自求多福,要緊守老本,不能無限付出,這也是人之常情。但透過網路無限放送,許多矛盾被實質化。從「借住房子被趕出」到「以房養老,影響房產繼承權」到視之為「家庭暴力」,外力介入激化雙方情緒,會不會演變成連鎖性的社會案件?  春節最重要的文化意涵就是「團圓」,蔡總統有足夠的智慧與度量善用這個節慶的文化意涵,化解兩岸及島內的危機,再創新局嗎?  (作者段心儀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祕書長)  返回首頁

「心儀文華」專欄 -《「扭轉被偷換的「中國」概念」》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韓國瑜一闖博恩夜夜秀,二闖民視,讓綠營同溫層能直接面對本尊,聽聽原汁原味的政見,確實是戰將。但也看出「中國」二字已徹底被綠營「偷換概念」。韓如此能言善道,都無法直球對決。但若說不清楚,話語權絕對受制於人。今日選戰打得辛苦,明日推動政策也將備受牽制。  博恩訪問時3次逼問:現在有哪個國家是最危害到台灣安全的?我要一個國家的名字,什麼國家?韓國瑜雖然回答:國防政策假想敵是人民解放軍;九二共識中,我們是中華民國,對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主持人顯然並不滿意。民視新聞最前線主持人接棒追問:你對「中國」的態度?質疑為何說不出「中國」二字。  「中國」究竟何指?50年前,全世界都認同:中國就是中華民國。20年前台灣人民都認同:中華民國當然是中國。但自從前教育部長杜正勝於1990年代提出同心圓史觀,推動本土化教育,學生在新的台灣史史觀與歷史架構下學習,不過20年,今天藍營主流政治人物都已經說不清楚「中國」與「中華民國」的關係,真是讓人詫異!也因此,綠營非常好操作「中國」概念的偷換。訪談韓國瑜的過程,不論你說的是「中共」、「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們一律轉換為「中國」這兩個字,藍營的回應就是無法針尖對麥芒。  也許,政治學者用詞有專業考量,但庶民時代,也無妨聽聽教師吐吐苦水。當年「漢賊不兩立」,「中華民國」是唯一正統,老師上課真的不知道如何向學生說明:土地占比99%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何不是「中國」?現在,「中華民國」變成妾身未明,「中國」變成我們最大的威脅,老師上課又不知道如何向學生說明:你為何要學敵國文字?為何要讀李白、杜甫、韓愈、蘇軾、孔孟、老莊,這些不都是「中國古人」的文章,與我們何干?中秋、端午、春節該過嗎?祖宗墳頭該祭掃嗎?「河西堂」、「汾陽堂」是啥?15年前我們看到「海洋教育用詞檢核」,挑出教科書中五千個不當用詞,如要求:詩人李白改成「中國詩人李白」時,還當成笑話一則,如今赫然發現,那已是學生認知中的應然。只是,如果國文拿掉一切古典,只剩空白。台灣拿掉一切中國傳統與文化,只剩荒蕪。卻沒有人告訴我們,台灣人民自廢武功後,何去何從?  為何不這麼介紹「中國」?她有悠久歷史,璀璨文明,列祖列宗生於斯長於斯。目前政權一分為二,「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誰都可以代表「中國」,也都無法代表完整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