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1的文章

「心儀文華」專欄 -《「錯誤的教育政策 台灣半導體世紀布局的破口」》

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和台灣半導體協會在李國鼎逝世廿周年之際,舉辦紀念論壇「台灣半導體,世紀新布局」。當天半導體界重量級人物幾乎全數到場,共同追念李國鼎當年引進、護持半導體業的點點滴滴。李國鼎積極落實、劍及履及、大事著眼、小事著手、親力親為的精神,才成就台灣半導體業今日的輝煌。 他們不約而同都提到李國鼎這句話:「科技的創新要靠人才,人才的產生必須來自教育」。台灣紮實的理工教育,提供了優秀的研發人才;格致誠正的人文素養,養成篤實堅毅的工程師性格;學長學弟間的傳承提攜合作,更鞏固了台灣半導體這條產業鏈。因此他們樂觀看待未來:架構創新,軟體硬體與系統的升級已做好準備;行走在摩爾定律這條隧道的旅程已近出口,但隧道外存在更多可能,未來十年將是黃金時代。但他們也提出共同的憂慮:教育破口。 少子化加上錯誤的教育政策造成從高階到基礎工程師稀缺,半導體界早已啟動自救措施,除了搶人大戰提前到大一,又在各校籌備半導體學院,以突破僵化的制度與預算。但一○八課綱賜以最新一擊:擊中三年,自然四學科總學分數只有十二,扣除跨科目主題式探究與實作的四學分,物理、化學、生物、地科,每一學科分配二學分。因為能安排的教材極其有限,教學又得由淺而深,所以重要的概念如物理學的力學、熱學、波動、光及聲音、電磁現象、量子現象等,都只能放進選修,學測不考。但通過學測申請入學的名額,占了大學總名額近八成,於是,一個怪異的現象將發生:大多進入理工科系的學生沒有學過自然科學重要概念,半導體學院未必招收得到合適的學生,學生也可能進去後,才發現自己不適合這領域,雙輸。 業者更發現,社會多元發展,學習門檻高又難賺快錢的數學理工科系,漸失青睞。或許這也與課程規畫失當,造成學生程度低落,視數理為畏途有關。為挽回頹勢,連台積電都施展出渾身解數,徵才專車開進了高中校園,可見情勢之嚴峻。但我們只看到政府靠台積電買疫苗、拚外交,但當台積電受困於人才不足時,卻未有任何關切與作為。業者已經放話,若不能解決人才破口,又不開放國外人才來台,離去將會是最後的選擇。 錯誤的教育政策誤國已成事實,由文史公民到數理自然逐一沉淪。當危機迫在眼前時,更讓人追念當年李國鼎劍及履及、親力親為解決問題的科學家精神。台灣半導體業成於教育紅利,也將敗於教育? (作者段心儀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祕書長) 返回首頁

「心儀文華」專欄 -《「改了歷史 改不了台灣地理位置」》

藍天燦爛,綠樹悠然,楊英風白色雕塑「水袖」前的蔣公銅像已悄然逝去,不起纖塵。事實上,當歷史教材以「中華民國統治體制的移入」取代「台灣光復」4個字,又只以「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兩件事來概括體制移入後的統治成果,請問,光復國小有什麼理由留下這個象徵罪惡的圖騰? 雖然,曾經親身走過台灣光復至今這段歲月的人們,都還記得物資由匱乏而豐裕的過程、高速公路通車時的全民自信、薪水節節高升的年年驚喜,知道真相並非如此粗略而充滿惡意。但是,什麼是真相呢?法國哲學家傅柯說,權力不只是物質上或軍事上的威力,它更是一種貫穿整個社會的「能量流」,它可以掌控知識,掌控話語權,它會告訴你,你是什麼?為何如此?台灣的掌權者正把這套學說耍弄到極致,正在創造他們需要的「真相」。 所以,當吳淡如問國一的女生及其同學:民國之前是什麼朝代?學生答:日據時代。日據時代前是什麼朝代?學生答:荷蘭時代。那麼荷蘭時代之前呢,學生答:猿人時代。聽者真的無須驚訝,這正是掌權者創造出來的「台灣史」。 108課綱,國中歷史只用1個單元「從古典到傳統時代」,就介紹完從商周到隋唐宋元三千年國家與社會的重要變遷,民族與文化的互動。只用1個單元「從傳統到現代」,就介紹完明、清時期東亞世界的變動,晚清時期的東西方接觸與衝突。高中歷史則在如此薄弱的基礎上,進行以東亞地區為範圍的主題式課程。如「戶籍、土地或賦役與國家統治的關係」「從漢、晉到宋、元時期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等,並進行專題思辨評析。這種歷史課程使中國史概念虛無化,而在虛無的中國史廢墟上,正好建構「新台灣史」。也許這就是強行推動108課綱的核心目標吧? 所以,當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呼籲,108課綱對於未來有志朝數理及工科等領域發展的學子而言,高中的基礎數理教育學習時數不夠、課程深度不足,將導致未來科技人才素質降低,影響國家競爭力時,政府置若罔聞。所以,當家長對108課綱的學習歷程檔案公平性多所質疑,偏又頻頻發生人為疏失,未異地備份等低級錯誤,使大量高中職學生檔案資料遺失。教育部卻能老神在在,毫無愧悔,政府也毫無究責之意。因為,當大戰略成功在望時,戰術小疏漏又何須在意! 但,掌權者能建構「新台灣史」,卻無法建構「新台灣地理」。台灣與大陸就是只隔著均寬180公里的海峽,與美國卻隔著10930公里的太平洋。掌權者也無法建構「新台灣人基因」,台灣漢人中就是有89.4%來自中國南方漢

「心儀文華」專欄 -《「量子 - 祖克伯講的床邊故事」》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亙古以來,面對神祕幽邃的宇宙,人類有無數疑惑,化為天問,拋向蒼穹。近百年來,科學快速發展,許多疑問已經破解,卻又衍生出更多不解。人類赫然發現,「已知」只是蘋果表面那薄薄一層皮,下面還深不見底吶!已知的「真理」,隨時會被顛覆,「量子」就是。越來越多人相信,1、20年內量子物理跟電腦科技就將出現一個新的結合,那將是科學界的狂潮來襲。有人可以捷足先登,千層浪上我是弄潮兒;有人緊隨在後,願隨波以逐流;有人只能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台灣啊台灣,量子時代你的位置在哪裡? 2016、17年前,量子電腦的硬體還在實驗室裡面。但自從IBM把5個Qubit(量子位元)上網,各國隨後跟上,這個技術就越來越成熟。專家預估:2030、35之後,量子電腦將在各領域佔有全面性的優勢。於是,各國爭相投入資源,成為未來世界的“量子谷”:德國買了一台IBM的量子電腦;法國要投入龐大資源「爭取世界第三名」;日本則結合了大概20家公司成立量子國家隊跟歐美競爭;芝加哥宣布要成立量子加速器中心,David Awschalom Chief Scientist說,未來10年內他們缺一百萬個量子工程師!更直接的訊號是,IonQ公司正式宣布今(2021)年年底20億美金上市。這一切都告訴世人:量子世紀近在眼前! 量子世紀,台灣的機會在哪裡?先讓我們看看荷蘭。量子電腦裡面有很多特殊的技術,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設備叫做低溫系統。全世界第一個低溫超導,就是荷蘭發現的,因為荷蘭從幾百年前開始捕魚,就在做低溫了,荷蘭低溫的人才到處都是,這種歷史傳承,成就荷蘭成為量子電腦先進國之一。台灣的傳承優勢何在?量子電腦有三類:啟發型、退火型、通用型。「啟發型」就是用現在的技術去模擬未來的問題怎麼解決,是腦力密集型。而半導體矽產業已是台灣的強項,若能及時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台灣在量子電腦不會缺席,也不能出席。 面對量子世紀,青年該如何準備自己呢?首先要明白,量子科技是跨領域的,各個領域都有自己的應用空間,千萬不要畫地自限。其次,青年要積極跨入這領域。例如:張慶瑞教授擔任台大副校長時,向IBM申請了一台量子電腦,放在台大,全台灣的大學都可以使用。這個電腦2019年1月1日開始使用,已近3年。它每年都在翻倍成長,剛開始是16個Qubit(量子位元),去年是65,今年年底應該是121,可望三年內成就

「心儀文華」專欄 -《「萬華除汙 急需超前部署」》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達:通達,說到做到。人生就是道力和業力的拔河,神性和魔性的對立抗爭。上達者,進德修業無止境。下達者,作亂行惡無下限。石崇良一句「萬華是疫情破口」,坐實了小人政府的行徑。 柯文哲說:「萬華存在那裡好幾百年,病毒也不是外太空掉落萬華」眾目睽睽,疫情爆發於3+11的錯誤政策,病毒則經由諾富特飯店群聚,輾轉帶到萬華。但綠媒大打「萬華病毒」,官員配合說詞,指揮中心又嚴令地方,標準一致、說法一致、腳步一致。這不就是在打認知戰嗎?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培爾有句名言:「謊話說一千遍就是真理。」重複再重複,就會洗腦成功─洗白了政策的錯誤,坐實了萬華的汙名。蔡政府只要選舉勝利,政權在握,無視因為沒有普篩、沒有疫苗、醫療慌亂下冤死的數百條人命!這就是「小人下達」的標準行徑。 但18年前的SARS,和平、仁濟封院;今年新冠肺炎萬華更是一夕空城,兩次疫情都非起源於萬華,但一旦進入萬華就大爆發,也是事實。無可諱言,這與萬華特殊的環境有關。萬華有流民、流鶯、流氓,人際關係複雜,非外人所能了然。萬華又如此有名,台灣各地寂寞的人自動匯聚於此,每個深夜凌晨,總聽見男女笑鬧爭吵鬥毆;清晨出門,路邊還有酣臥的醉客。「人與人的連結」緊密又隱晦,病毒既容易被帶過來,也容易由此爆發到各方。若不整頓,未來還會有第三次疫情由此爆發嗎?老實說難講!老萬華人都有強烈的危機感與不甘心。 萬華既有引領時尚的西門町,又有古蹟龍山寺,服飾商圈、農、漁、畜等運銷公司一個不少,老萬華人多希望來個有魄力的市長,重返「萬年繁華」的榮光,但他們總因「三流」而卻步。「三流」真的無解嗎?其實端看執政者的識見、機敏與魄力!如果一個執政者有「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執念,這次疫情其實就提供了最好的處理機會。 三流中流民、流鶯是病灶,流氓是依附。疫情下,外人不敢進入萬華。沒有了送便當的NGO團體,沒有了尋歡客,流民、流鶯四散,遂還萬華原本的寧靜。人不在,店收了,不是千載難逢的整頓機會嗎?真有決心處理,就必須軟硬體同步進行。萬華的老舊建築正是特種行業棲身之處,若能考慮萬華受創深重,以公權力對萬華人進行補償,訂定萬華老宅特惠條例,提高容積率,讓業主有意願改建,市容必將丕變。新建築引進來新產業,萬華風貌從此更新。否則基本條件不變,疫後三流又會自然回歸。 還萬華人一個公道!為台灣化解一個潛藏的危機!大破才能大立,揮刀一割,斷根毒瘤

「心儀文華」專欄 -《「六月六日斷腸時」》

西元1944年6月6日,盟軍諾曼第登陸!鐵和血築成公義的寶劍,逆轉了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攻擊優勢!西元2021年6月6日晚上8點,仁愛路旁大樓住戶的燈光一戶戶熄滅,在闃黑中默默悼念五月疫情爆發以來冤死的數百亡靈,卻不知道是否能喚醒政府正視疫情的嚴重,放下各種算計與執念,以人命為第一考量。 台灣很幸運,島國特色是只要守住機場和港口,病毒便難以入侵。比起中國大陸22000多公里邊界,14個鄰國的複雜情勢,防守難易有天壤之別。因此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一年半,台灣疫情基本輕微。但台灣有個大破口,就是不普篩。政府雙管齊下管控:人民沒有1.接觸史2.症狀,不得檢測!醫師只要進行了檢測,基本上就得停業一段時間。兩種策略交相運用,台灣長期出現零確診的假象。同時,無論是台灣人出國被檢測出陽性,或者外國來台的人被檢測出陽性,即使已居台幾十天,指揮中心都一律列為境外感染!真是太奇妙的標準。但沒想到一個輕率的3+11的決定,這假象全面破功。 五月中以來,每天數百例的確診,讓疫苗成為救世主,這才發現台灣的疫苗政策大有貓膩,成了第二個大破口。五月之前,政府的說詞是台灣處境艱難,受大陸阻撓買不到疫苗。五月之後,民間聞聲救苦願意出錢出力捐贈疫苗時,才發現真正的阻礙竟是政府,原來,面子、政權、利益都比人命重要。想方設法的刁難,自相矛盾的說詞,無視每日增加的確診數、死亡數,多少高風險者乞求疫苗救命,卻除了美日送來的疫苗可順利進口,其他管道一天拖過一天,遲遲無法通關。 短短三周,台灣新冠死亡率飆升過2%,超過疫情延燒年餘的美國,我們發現了第三個破口─設備、人力、藥物不足。新冠疫情延燒一年半,世界已研發了許多藥物,未必都能奏效,但應該是治療的基本配備吧!有的針對輕、中症者,有的針對重症者。但過多的「到院前死亡」「死亡後確診」的數字,表示他們無緣接受基本療程就含恨而逝。許多確診者及家人更提出控訴,他們一直未得到適當的隔離與治療。這是雙北「新冠肺炎確診者火化數統計」遠超過指揮中心數字百餘人的原因嗎?如果人力設備真的不足,「方艙醫院」確實必須設立,將輕中重症者分流,集中看顧,避免孤獨在家死亡數日才被發現的悲劇一再重演。 防疫如作戰,但病毒還不許你投降!2021年6月6日已有多少家庭泣血斷腸? 除了新冠死亡的數百亡靈,還有許多疫情期間被延誤救治的各種重症患者。政府繼續算計,疫情後,一本本的台灣版「武漢日記」,將為冷血的

「心儀文華」專欄 -《「冒險搭機 癌症病人求生存」》

媒體報導桃園機場滿是赴美旅客,許多是返台避疫,如今決定返美打 疫苗 ,其中也有 癌症 病人為求生,冒著風險搭機?我的家人就面臨這樣的掙扎。 主治醫師表示,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今年三月修訂最新指引,強烈建議癌症患者一定要優先接種新冠疫苗。因為癌症患者一旦染疫,所有治療都得停止,同時也得隔離;疾病若發展到 肺炎 ,不只要投以對抗肺炎藥物,同時也得對抗癌細胞,治療難度加劇,致死率也會大幅提升。 但是,目前打疫苗優先順序並沒有癌症病人。四月中晚輩確診肺癌,他上有白髮雙親,下有兒女就讀國小,沉重擔子不容他放下。他積極接受台大療程,吃標靶藥,準備進行放射定位,用樂觀心境一搏,卻料不到疫情爆發,打亂一切安排。 生死有命,我們知道。但如果是因為政府的蓄意而延誤,沒有人能夠接受。人民有求生的權利,不論用任何方法,請政府給癌症病人一條生路。 (作者段心儀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祕書長) 返回首頁

「心儀文華」專欄 -《「誰卡疫苗 全民聲討」》

這次疫情,暴露了一個「巧言令色」的政府,如何以台灣人的生命去驗證孔子「鮮矣仁」的評斷! 不知是幸運還是蓋牌,新冠疫情一年半來橫掃全球,1.67億人確診,347萬人死亡,台灣卻長時期維持「本土零確診」的光環,但民進黨政府正以極荒謬的言行讓台灣快速墜入深淵。 全球公認「普篩」是揪出感染者最迅速的方法。但這個詞在台灣「政治不正確」,違逆了民進黨政府粉飾太平的黨意。直到疫情爆發,雙北市長主動設立檢測站,才發現陽性率10%的駭人數據。中央指揮中心不得不逐步放寬檢疫能量,還強調這不是「普篩」。 5月22日新增病例721人,相較於5月20日的295人,5月21日的312人,明顯暴增。指揮中心卻宣布「新增病例321例,400個案『校正回歸』」。之後天天都有數百個案「校正回歸」,指揮中心拿著「校正回歸」後的圖表,得到5/17後疫情下降的結論。若未回歸,數據是天天確診5、600人,線型與疫情解讀完全不同。更不知道未來指揮中心還有多少「校正回歸」的數據準備丟出來? 疫情升溫,醫療量能緊繃。指揮中心記者會上媒體稱「多家醫院淪陷」,中心立即澄清「院內是感染,不是淪陷」;有媒體問醫護人員染疫是否有最新數據?回應是「每個醫護人員都是非常珍貴的夥伴,我不會用數據兩個字來形容院內感染或院內確診」。危機當前,這是種推諉的語言,居然有人發文:讓我看到「黑暗時刻的微弱亮光」「有這種防疫團隊,台灣人太幸運了」。真的嗎? 5月18日至今,8天23人死亡,這不是「數據」嗎?這些「死亡數據」後面的每個人,難道不是他們親友「非常珍貴的夥伴」嗎?如果4月15日指揮中心沒有把機組人員檢疫措施從「5+9」放寬到「3+11」,會爆出機組人員確診,諾富特飯店群聚感染,萬華群聚感染嗎?這些「數據」出現的責任,該算在誰的頭上?何況,這只是開始。23人不少猝死家中,或死亡後才知確診。醫院中嚴重肺炎357,呼吸衰竭139,這一波還會出現多少「死亡數據」?沒有疫苗,接下來又會出現多少?這帳又該算在誰的頭上? 此刻,全世界只有中國願意立刻提供疫苗,陳時中先說沒人申請,再說手續很麻煩,簡化麻煩搶救人命不就是他的職責嗎?疫苗晚一天全面開打,代價可能就是幾條人命、幾十條人命、幾百條人命,陳時中想過、在乎過這些「數據」嗎? 仁者愛人,但一個面對疫情只知不斷發明名詞哄騙百姓,自導自演認知戰,千方百計甩鍋中國,甚至設下重重關卡,不讓地方自救的政府,

「心儀文華」專欄 -《張善政董事長談「台灣科技要超前部署先發制人」摘要》

2021年5月8日,「善科教育基金會」舉辦「兩岸關係與國際政經情勢之展望」; 「心儀文華」專欄作者段心儀與談; 張善政董事長與談的相關內容「台灣科技要超前部署先發制人」,摘要如下 :   今(2021)年「經濟學人」以台灣雷達圖為封面,左有中共五星旗、右有美國星條旗,稱這是「地球上最危險地區」。但「最危險地區」往往也是「最安全地區」,不是嗎?「兩大之間難為小」,是一個層次;「兩大之間左右逢源」,是另一個層次。世界大戰的引爆點,是一種可能;全世界爭相呵護的珍珠,是另一種可能。端看執政者的胸襟與識見。   中美貿易戰打到現在,情勢逐漸明朗。美國真正在意的不是農產品,是中國科技的後發先至。美國為何非壓制華為不可?5G 產業鏈的發展已是趨勢,而華為開發出來的技術被採納為國際標準的比重,竟已經超越美國,居於主導地位。華為不只做手機,它也做很多重量級的電信設備,因為價廉物美,非洲幾乎全面採用。美國雖然號召友好國家來抵制,但利之所趨,步調很難一致。現在大陸的 5G 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無論銷售量或是先導應用開發,都遠贏美國。獨霸世界七十年的美國如何忍耐?   華為成功因素之一是捨得花錢研發,砸在 R&D 研發上面的經費超過蘋果。所以手機影像處裡的功能,除了 Intel 的晶片以外,還有圖形加速晶片,所以華為照出來的照片最好看。偏偏川普執政四年,大幅縮減的就是學界的研發經費。不但如此,這個圖形晶片也會做人工智慧的處裡,而人工智慧這一塊又是中國大陸的強項。為什麼呢?因為它相對不講人權,所以在人臉辨識、基因採集上面,快得不得了,資料蒐集的夠大量,人工智慧就進步得快。   其實美國真正要封鎖的是 IC 的設計軟體系列,尤其是 AI 研究這一塊。但是這一塊太難下手,因為美國那幾個市場最流行的 IC 設計軟體,大家只是用習慣了。必要時,Office 再寫一套新的也不是不可以,花點時間罷了。中國科技的軟肋是晶片,晶片製造除了理論通透以外,在製造技術上也要有一定的火候,才能夠做出那麼精細的晶片。這是我們台積電的獨門功夫,所以後來美國才下封鎖令,不許台積電跟華為合作。   但是,現在是美國封殺中國大陸的最佳時機嗎?ASML 的 CEO Peter 最近講了一些話,批評美國不應該封鎖大陸半導體設備。他說:你現在封鎖他,重要市場你不做,不是逼著人家開始去尋求科技自主權?有一天,科技自主真的被

「心儀文華」專欄 -《「改寫生命密碼的神奇剪刀」》

去(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獎的主題是基因編輯。但什麼是基因編輯?曾經追隨兩位得獎者之一 Jennifer Doudna 三年半的凌嘉鴻博士說:那可得從優格工廠說起囉。 優格工廠先把奶粉、鮮奶丟進發酵槽,再加入乾燥過的乳酸菌,然後把溫度調控合宜,就可以等著優格慢慢發酵熟成。但假如工廠環境中有專門吃乳酸菌的病毒,又在操作過程中掉進發酵槽的話,那一整缸的乳酸菌會被全部吃光,優格泡湯,損失慘重。公司仔細研究解決之道,發現槽中乳酸菌不會百分之百死掉,總有少數存活下來。存活下來的乳酸菌,第二次再遇到同樣病毒的時候,就有免疫力。這是怎麼回事? 公司進一步研究,發現乳酸菌基因體存在的 CRISPR,藏了各式各樣的工具,可以記憶甚至對抗入侵的病毒,簡單來講 CRISPR 就是乳酸菌的後天免疫系統。又有科學家發現,百分之四十、五十的細菌或古真菌,它們基本上都存在 CRISPR。當細菌在不同的環境生長,遇到不同的天敵、不同的病毒,他們能獨立演化,演化出很多不同的 CRISPR。科學家靈機一動,發現 CRISPR 好用著呢。 DNA 裡面的基因決定了每個人的相似性與特異性。如果有個基因突變出錯,人體就可能產生各種病變。科學家一直有個夢想,如何把出錯的基因移除或置換,讓人類健康而長壽。但人體有多少個基因?65 億多!這使得工作變得龐大而複雜。雖然我們對人類的基因體序列已經越來越了解,能很精準的找到想要處理的基因在哪個位置,加以標定。但是要準確地裁切某個特定的基因,甚至改造它,那可是另一回事。CRISPR 的出現,簡化了整個程序,它為基因編輯提供了一把好用的剪刀。 現在,有了次世代基因定序機器輔佐,又有了 CRISPR 這把利剪,似乎,基因編輯這輕舟已過萬重山了?當然不可能。這個艱鉅的任務才剛開始,所有的科學家都在迷霧中前行。沒有人知道迷霧的盡頭是人類進化成了超人類,解決了今日人類製造出的一切難題?還是像旅鼠走到盡頭,即將面對萬丈深淵。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潘朵拉的盒子打開,就回不去了。 (作者段心儀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祕書長) 返回首頁

「心儀文華」專欄 -《「教育也能虛擬嗎?」》

昨天上課談到教育階級化的問題,小安突然很認真地看著我:「未來,我們這一代台灣學生的競爭力會超越歐美。」我訝異地看著岔出議題的她:「為什麼?」小安笑容燦爛:「因為台灣學生都有上學,歐美居家上課。」「透過網路居家上課,會差那麼多嗎?」小安用力點頭:「會,好多國外的親戚朋友都說進度跟不上。」 我也有朋友在美國教書,這一年網路教學讓他們大嘆吃不消。教材要重新整理,學生狀況難以掌控,於是有人老花眼提前報到,有人乾脆退休。此次疫情讓網路教學提前以主流姿態上線,卻也把所有問題一次曝光。原來,教育是如此群體卻又個人的行為。 「因材施教」四個字說盡了教育的真諦,卻是知易行難。「材」是學生的本質和現況,「教」是拿得出辦法來處理學習的難點,但那個被省略的主詞「師」,才是一切成敗的關鍵。良師難求,但即使同一位良師,現場教學和線上教學也是截然不同的挑戰。氣場強大的老師可以掌控全場,學生動靜都在他視線之內,腳步隨時移動,策略隨時更替,引領學習的節奏順暢進行。但是當老師只能出現在學生一方小小的螢幕上,學生更縮影螢幕一角時,彼此的關係立刻疏離。學生周邊可能有更多有趣的事物,老師則自覺鞭長莫及。 這一切問題由「虛擬人」上陣,就能迎刃而解嗎?如果老師的臉換成巧虎的臉,學生就會比較喜歡背成語、背單字?如果政府不願意投資內容與軟體,巧虎不能同步互動,那不就只是看卡通片嗎?如果有了技術開發費用,值班人力成本,一對一小班教學,但巧虎背後是個有心人在操控,又該如何防範?虛擬人到底只是用炫科技吸引學生,還是真能對學生有實質上的幫助?這真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作者段心儀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祕書長) 返回首頁

「心儀文華」專欄 -《「人是怎麼變成鮭的」》

1976年十年文革結束,歷劫餘生的巴金被放出「牛棚」後,終生苦苦反思:「十年浩劫究竟是怎樣開始的?人又是怎樣變成『獸』的?」 2021年3月,日本知名壽司連鎖店推出姓名中有「鮭魚」同音同字的民眾,可以享有「全桌免費」的優惠,數天內全台超過300人改名鮭魚。日本媒體驚嘆:日本人都無法複製這種事。原因之一是:台灣人「沒有心理障礙」。這話真太「本音」了!27年教改,逐步解構了歷史、文化、道德,「人」就這麼變成「鮭」了。 教改首先解構國族概念。減少文化經典,因為那是在灌輸「中國認同」。歷史不必再背「唐堯虞舜夏商周…」朝代名,要略古詳今,要同心圓,要背原住民16族,外加日治的豐功偉業。於是「中國」、「中華民國」,都成為虛無的概念,可有可無。 「台灣」當然挺具象,但是台灣90%以上的人都是漢民族,主流本土語言是「閩南語」,文字是「中國字」,過「中國年」,端午節為屈原吃「粽子」…,反而跟原住民不太熟。想建構自己是偉大的「台灣民族」,地基有點不穩,圖像有點奇幻。 國族解構,宗族自然產生骨牌效應。清明掃墓,墓碑上刻著「平陽」 「河南」 「太原」…,那是啥米?哦,原來阿公阿嬤來自中國,那麼「阿公阿嬤是外國人?跟我們不同國。」早些年這是玩笑話,現在的孩子可是很較真呢!他們正在逐步解構與過去世代的關聯性。如果有一天,「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都可能被認為是外國姓,名字還能讓孩子尊重、自我期許、終身相隨嗎? 接下來當然是解構文化。當課綱把印記鮮明的「中華文化」改為模糊籠統的「多元文化」時,台灣社會運作就失去了依循的準則,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啥,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呸,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改名增加戶政事務所工作量?蛤?又不是增加我的工作量。」連名作家也在旁搖旗吶喊:「貪小便宜有什麼不對?」「廉恥」一文已被下架,禮義廉恥成為空谷跫音,「人」就這麼變成「鮭」了。 鮭族只貪小便宜,沒有價值堅持,「沒有心理障礙」,架空中華民國,卻無能力捍衛台灣國。習近平何須文攻武嚇,重金都不必,施點小惠,「連改名都可以了,統一有什麼困難呢?」不過改個國名罷了。台灣的未來,一葉落而知秋。 (作者段心儀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祕書長) 返回首頁

「心儀文華」專欄 -《「沉浸式音效——跨界帶領你創業」》

何種等級的音響,才能呈現演奏的臨場感?何等精湛的專業,才能展現無以匹敵的獨特?有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跨界的思維。   現代人的耳朵被科技慣壞了,要求越來越高,超跑等級的音響百萬起跳,要求擬真、要求飽滿,要求聲源分布的空間感。水平面需要有聲音,垂直面也需要有聲音,不但要頂級的傳聲器,放大系統、揚聲器,還要求精妙的組合和安排,天花板上都得裝喇叭,追求的只是一種 Immersive,一種沉浸式的效果。   但是,我們隨身的手機、平版、電腦、耳機,基本上都只有兩個喇叭,如何享受得到身歷聲?絕大部分的時間,我們是否只能犧牲品質,降格以求?Ambidio 的 founder 吳采頤反問:「為什麼要犧牲品質?是不是很沈浸,只是單純看你有沒有辦法引導觀眾進去。如果很進去,不管你有幾個喇叭,你都可以叫它 Immersive Sound。你小時候,媽媽講床邊故事,媽媽就是一個人在那邊講故事,她也沒有什麼配樂,也沒有什麼音效,可是小孩就聽得好投入。對,就很 Immersive。」   台北醫學大學醫檢生技系出身的吳采頤解釋:「我們耳朵只有一對,我們聽樂團演奏交響樂,或是音響配備了很多喇叭,最後也是收到我們兩個耳朵,再由我們腦部的神經來處理這些音訊。其實講穿了,悅耳與否,關鍵就是兩個耳朵的點,跟你腦神經處理這些音效的效果,只要把它搞定,一切 OK。」有人稱 Ambidio 正在進行的是「第三次聲音革命」,讓大家簡單的用手上的設備,聽到原創的音樂。吳采頤說:「我只是認為,要求方便不等於犧牲品質,而且這是可以做到的。」   北一女時代,她一頭栽進熱音社學吉他,從此跟音樂結下不解之緣。大學時代,醫檢系的她在樂器行教吉他。沒有人料到的是,畢業後應該進入醫療領域的她,卻去了紐約大學念音樂科技。更奇妙的是,為了追著教授簽名,她上教授立體音效的課,得到的卻是一個耳朵的解剖圖。教授講解人類大概是怎麼樣分辨聲音,怎麼樣聽音辨位。吳采頤驀然發現:「這個我以前學過,醫學院的,我很會。」心念一轉,她就修了這堂課,進入了一個不歸路。   她從來沒想到過,愛的音樂最後會跟念的醫學相關;她更不會想到,學混音會學到立體音效,玩音樂會跨界到電影。結果,碩士論文變成創業的基石,也讓麥克風跟著 Rover(漫遊車)上了火星!你現在上 YouTube,還是 NASA 找找,你會聽到火星的聲音,那正是吳采頤的建議。這個世界正如吳

「心儀文華」專欄 -《「未來世界的切入點——虛擬人+網紅」》

「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已經到了交叉點?「虛‌擬‌網‌紅」就是那個破口?科技總不斷挑戰人類世界更新的速限,才喘口氣,驀然驚覺生活又要翻開新的一頁。幸好,這次 iKala 營運長鄭鎧尹‌帶來的是位活色生香的美人,輕顰淺笑,綽約多姿。如果虛擬世界中來去都這些賞心悅目的風景,生命倒也值得期待。   「虛‌擬‌網‌紅」在‌日‌本‌很‌紅,因為日‌本‌人‌比‌較‌含‌蓄‌ ‌,不‌‌隨‌便‌露‌出‌自‌己‌的‌臉‌、身‌體‌、名‌字。寧願用一‌個‌虛‌擬‌的‌面‌孔‌來‌跟‌大‌家‌‌互‌動,還專挑‌二‌次‌元‌的娃‌娃‌型‌長相。虛‌擬‌網‌紅‌的‌機‌制‌,符‌合‌他‌們‌的‌‌民‌族‌性‌。目前,台灣企業界還在觀望風向,但以台灣消費族群的特質,哈日又勇於嘗試,「虛‌擬‌網‌紅」的風行應該是指日可待的。何況,它還符合人性底層需求‌。   甚麼底層需求呢?人都喜歡跟人互動,但人的成本一定越來越貴。如果互動可以虛擬化,虛擬人的成本卻會隨著技術成熟而逐日降低,成本交叉點出現後,就變成用虛擬人會比用真人划算。而且,真人會老,會有各種意想不到的狀況發生,甚至行為凸槌,緋聞滿天飛,有損企業形象。但「虛‌擬‌網‌紅」就絕對不會有這種問題,它青春永駐,白璧無瑕,可以天長地久服務,還無須加薪,多划算呀。   虛擬人不但可以當網紅,也可以當客服。老闆用真人當客服,基於成本考量,往往人數不足。客戶都有這種經驗,一通電話打給客服,往往等到天荒地老。如果客服改用聊天機器人,它可以結合資料庫,回答客戶各種問題,又可以無限量複製,太方便了。‌‌事‌實‌上,很‌多‌不斷‌重‌複‌的‌工‌作‌,都‌可‌以‌被‌虛‌擬‌化‌ 。例如:餐廳的點餐員,銀行的櫃員。‌有個淘‌寶‌衣‌飾的‌‌代‌言‌人就是‌一‌個‌虛‌擬‌網‌紅‌,線上同時收看它的觀眾超過 200 萬,真是非常驚人。 ‌   「虛‌擬‌網‌紅」真的發展起來的話,會衝擊現在網紅的工作嗎?也會,也不會。如果是非常專業的,垂直領域的網紅,很容易就會被替代掉。但是,「虛‌擬‌網‌紅」太完美、太專業、太穩定了,因此無法取代 ‌unpredictable 的真人‌。正如霍金所言,AI‌ 的發‌展‌雖然‌幾‌乎‌‌沒‌有‌止境‌‌,但‌是‌它‌永‌遠‌沒‌有‌辦‌法‌取‌代‌人‌類‌,因為少了「人性」 ‌。這是什麼意思呢?為了炒聲量,真人網紅會去做各種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