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碧雲讀書」筆記 -《「亭長歸來唱〈大風〉─劉邦」》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 
高祖嘗繇(游)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一、「意豁如」表現出的帝王氣度 
灑脫、不沾滯、豁得開,拋棄瑣細的禮儀、虛偽的排場,與屬下君臣相得,卒而成就帝業。 

二、豁達大度對人才的吸引力 
1.酈生 
陳勝、項梁等起,諸將徇地過高陽者數十人,酈生聞其將皆握齱好苛禮自用,不能聽大度之言,酈生乃深自藏匿。後聞沛公將兵略地陳留郊,沛公麾下騎士適酈生里中子也,沛公時時問邑中賢士豪俊。騎士歸,酈生見謂之曰:「吾聞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願從游,……」。 
2.陳平 
是日乃拜平為都尉,使為參乘,典護軍。諸將盡譁,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與同載,反使監護軍長者!」……「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臣躶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誠臣計畫有可采者,顧願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請封輸官,得請骸骨。」 

三、豁達大度與才智之士的使用 
1.拋棄虛偽的自尊心,承認屬下的才能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2.放下身段,面對錯誤 
進入咸陽「入秦宮,宮室、惟帳、狗馬重寶婦女已千數,意欲居留之。」但經樊噲、張良勸後,毅然還軍霸上。……本欲分封六國之後,張良剖析利害後,「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令趣銷印。 
「白登」事件,被困平成,解困回京後立刻向劉敬道歉,封他為建信侯。 
劉邦以武力得天下,陸賈卻常常在他面前引《詩》、《書》,劉邦罵他「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劉邦雖不高興,但也感到慚愧…… 

四、豁達大度的另一面─劉邦勇於下注的賭徒性格 
劉邦的灑脫、豁得開,使他在機會來臨時,勇於下注。 
劉邦起義是看準秦王朝必然不能長久「為縣送徒酈山(修陵寢),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 
築壇拜韓信為大將。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五、豁達大度轉化出來的其他政治能力 
1.因為拿得起,放得下,劉邦敢鬥強他無數倍的項羽。 
2.有特殊的機靈與領悟力,鴻門宴前收買項伯,約為兒女,因為項伯的周旋,才能全身而退。 
3.符合歷史潮流由封建走向帝國。爭取到平民支持。進入咸陽後,不殺秦子嬰與父老約法三章:「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安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秦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4.政治手腕上,劉邦駕馭群豪的本領無人能及。韓信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擒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六、三條戰線圍困項王的戰略部署─豁達、能捨與對韓信、彭越的攏絡允諾(與信、越共分天下) 
1.穩住關中,由蕭何總理,使之成為漢軍牢不可破的根據地,源源不絕的物資輸送到前線。 
2.親率主力在滎陽、成皋一線抵擋項羽 
3.在項羽的後方令彭越開闢游擊戰場,斷絕楚軍糧道,使項羽屢次引兵親征,疲於奔命 
4.韓信帶領三萬部隊,在黃河以北開闢第二戰場,平魏、破趙、下代、降燕、滅齊,勢如破竹。 

七、豁達大度在日常生活的表現─劉邦的自信與自知 
1.商山四皓在太子劉盈之側,有感於太子羽翼已成,放棄情感的沉溺,「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數闋,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 
2.周昌入宮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之,騎周昌頸,問曰:「我何如主也?」昌曰:「陛下即如桀紂主也。」於是上笑之。 
3.勘破生死大觀:高祖抱病出征英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 

八、劉邦性格的陰暗面 
1.貪酒好色─酈食其求見沛公。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在彭城坐擁婦女、重寶……。 
2.對兒女─劉邦兵敗彭城,和兒(劉盈)、女(魯元)同乘一車逃跑,項羽的騎兵緊追不捨,「漢王急,推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 
3.對父親─項王為高俎(砧板),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高祖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4. 誅戮功臣─韓信彭越英布,是當年楚漢相爭時,冒死作戰,屢建大功的大將,在劉邦統一天下後一一被他翦除。 
5.自私卑鄙─劉邦兵困滎陽,他將兩千多名婦女披上鎧甲,偽裝成漢軍,乘黑夜令她們出東門誘敵,自己卻帶著數十人從西門乘間逃走。這兩千多名婦女成了槍靶子,箭垛子,一任楚軍砍殺。 

九、尾聲:公元前195年初,平定英布之亂後,回到故里沛縣,在宴請鄉鄰的酒宴上,縱酒,高祖擊筑,唱起〈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本文發表於2020年9月18日,台北中正區東門里讀書會 
作者:郭碧雲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儀文華」專欄 -《「校園「雜質」的危機」》

近年黑道組織進入校園招募未成年人當犯罪工具,導致犯罪年齡降低,校園中充斥毒品、詐欺及霸凌事件。這些學生進入社會後,貪戀快錢好賺,創造出台灣盤根錯節、國際化的龐大詐騙產業鏈,原因之一是《兒少保護法》,未成年人的犯罪紀錄可以塗銷,因此有恃無恐;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恐怕是風行草偃,上行下效。因為執政高層每天示範詐騙話術。 賴總統訂7月為「國家團結月」,卻同時在7月26日開始「無差別大罷免藍委」,這叫團結?賴總統說「台灣當然是一個國家」,卻不說世界上真沒有一個名叫「台灣」的國家;賴總統以「團結」為主題,但卻要求全國透過選舉罷免「一錘又一錘,打掉雜質,淬鍊出鋼鐵般意志。」這種宛如納粹德國專制政權的用語,居然能包裝成「民主」,詐騙集團都得瞠乎其後了。 由政府發起的一波波政治洗腦運動也正在衝擊教育現場,「不如歸去」成為教師群的共識,「轉讀私校」成為家長群的行動。從親子師生到同儕同學,所有的關係都在面臨大洗盤。「陌生、防範、詐欺、霸凌」是每日生活關鍵字,「保護好自己」是出門前親人的叮嚀,因為利箭不知會從何方射來,昨日的斑馬線今日可能禁止通行,大家都得提高警覺,尤其「雜質」,即使你是多數,但少數霸凌多數已成日常。即使憲法明文規定,執政者也可迂迴曲解。 《中華民國憲法》第七條:「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賴總統也說:「台灣主體性由各族群共同參與所建構,各族群都是台灣主人。」但陸委會硬把兩岸單一身分制度擴大解釋,明顯歧視陸配及其子女,刁難他們居留、選舉、被選舉、就學、工作等權利,這叫「平等」嗎?還是「雜質」本就是該被淬鍊除去的壞分子,哪能奢求「平等」? 「108課綱」強調素養命題,希望考題能夠檢測學生是否具備「適應現在生活、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但學生閱讀量有限,生活經驗更匱乏,所以大家都知道「素養命題」就是「閱讀測驗」,但現在還用它進行政治洗腦,真是無底線了。就有高中公民科考卷裡出現立場偏頗的題目,完全不提立委天職本就是修法立法、把關預算,卻只質疑藍白修法是國會濫權,這種考題竟然能在學科討論中過關,可見校園生態變色,「校園民主」及「多元價值」名存實亡,因此所有「雜質」自動噤聲,以免破壞團結罷免的大合唱。 人若「非綠」,就是雜質,「誠信正直」亦是雜質,這樣的台灣就是世界的「雜質」了。 (作者段心儀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 返回首...

「心儀文華」專欄 -《台灣高中國文課綱爭議的來龍去脈》

前言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台灣雖民生凋敝,教育經費捉襟見肘,但土法煉鋼下卻也培育出優質堅毅的台灣青年,開創了70年代起的台灣經濟奇蹟。最特別的是中小學文史課程中,充分涵括了優美溫潤的中華傳統文化,建構了台灣人對中國歷史人物的嚮往認同。(註:總綱部分見〈從課標到課綱─析論台灣中小學課程的演變歷程〉,稿投《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1988年李登輝擔任總統,政治主軸邁向多元、民主、開放。1994年4月「四一○教改行動聯盟」提出制定〈教育基本法〉、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等四大訴求,原本穩定的教育環境開始進入動盪期。教科書開放版本,課程最高指導也由統編本時代的「課程標準」,轉型為一綱多本時代的「課程綱領」。 此時政治謀略開始介入,文史課綱問題叢生,由教育領域進入政治領域。由扁政府時代教育部長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到2015年引爆課綱微調風波,重創馬政府。更在2016年蔡英文政府就任後,新任教育部長5月21日發布的第一道政令,大刀就是揮向廢止課綱微調。可見課綱議題在民進黨政府眼中是重中之重。 蔡政府鑒於馬政府執政八年,優柔寡斷未積極處理課綱問題,最後功敗垂成,執政後就鐵腕處置。歷史、國文兩課綱都驚逢巨變,甚至牽動大學中文系的定位和未來發展。(見國文天地387期─國語文與國家政策專輯)種種發展清楚告訴世人,課綱的核心爭議點是國族認同。 因為篇幅有限,本文我們先梳理國文課綱,歷史課綱部分有機會另文介紹。 壹、 國文課綱爭議細說從頭 一、禍起〈九年一貫課綱〉 1998年擬定之〈教育改革行動方案〉,本為進行國民教育階段之課程與教學革新,而以九年一貫課程之規劃與實施為首務。1998年9月總綱公佈後,便於1998年10月成立「國民教育各學習領域綱要研修小組」,.研訂「國民教育各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確定各學習領域的教學目標、應培養之能力指標,以研訂各學習領域課程的實施原則。1999年成立「國民中小學課程修訂審議委員會」審議並確認各項方案。 表面上一切按照步驟進行,教育改革在一次次的會議中確認並執行,但極為弔詭的是,國文科的定位卻在悄悄弱化。 首先,九年一貫課綱中(從小學到初中共九年),國語文不再是單獨的一個科目,而與英語同屬於語文領域。並與(原住民語文、客家語文、閩南語文)同屬於一類。在這個邏輯下,國語文課程的「...

《紅樓夢》人物 - 史湘雲論

判詞: 富貴又何為,襁褓之間父母違;展眼吊斜暉,湘江水逝楚雲飛。  畫:幾縷飛雲,一灣逝水  曲文:樂中悲  襁褓中,父母嘆雙亡。縱居那綺羅叢,誰知嬌養?幸生來,英雄闊大寬宏量,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好一似,霽月光風耀玉堂。廝配得才貌仙郎,博得個地久天長,準折得幼年時坎坷形狀。終久是雲散高唐,水涸湘江。這是塵寰中消長數應當,何必枉悲傷?(紅樓夢曲)  一、 身世背景 (寶釵道)我近來看著雲丫頭的神情,再風裏言風裏語的聽起來,那雲丫頭在家裏竟一點兒作不得主。她們家嫌費用大,竟不用那些針線上的人,差不多的東西都是她們娘兒們動手。為什麼這幾次她來了,她和我說話兒,見沒人在跟前,她就說家裏累得很。我再問她兩句家常過日子的話,她就連眼圈兒都紅了,口裏含含糊糊待說不說的。想其形景來,自然從小兒沒爹娘的苦。我看著她,也不覺的傷起心來。」……寶釵道:「上次她就告訴我,在家裏做活做到三更天,若是替別人做一點半點,她家的那些奶奶、太太們還不受用呢。」(第三十二回)  正說著,忽見史湘雲穿得齊齊整整走來辭說家裏打發人來接她。寶玉、黛玉聽說,忙站起來讓坐。史湘雲也不坐,寶、林兩個只得送她至前面。那史湘雲只是眼淚汪汪的,見有她家人在跟前,又不敢十分委屈。少時,薛寶釵趕來,愈覺繾綣難捨。還是寶釵心內明白,她家人若回去告訴了她嬸娘,待她家去又恐受氣,因此倒催她走了。眾人送至二門前,寶玉還要往外送,倒是湘雲攔住了。一時回身又叫寶玉到跟前,悄悄的囑道:「便是老太太想不起我來,你時常提著,打發人接我去。」寶玉連連答應了。(第三十六回)  二、 心直口快 (寶玉)因鏡臺兩邊俱是妝奩等物,順手拿起來賞玩,不覺又順手拈了胭脂,意欲要往口裡送,又怕史湘雲說。正猶豫間,湘雲果在身後看見,一手掠著辮子,便伸手來「拍」的一下,從手中將胭脂打落,說道:「這不長進的毛病兒,多早晚才改!」(第二十一回)  湘雲笑道:「還是這個情性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願讀書去考舉人進士的,也該常常的會會這些為官做宰的人們,談談講講些仕途經濟的學問,也好將來應酬世務,日後也有個朋友。沒見你成年家只在我們隊裏攪些什麼!」寶...

海很藍,那是我記憶初始,海的樣子。  小時候,我們住在彰濱海岸,那片海看過去是無止盡的。魚鱗似的波濤捧著幾艘小船搖搖盪盪,遠遠看,像緞藍色旗袍鑲了銀色的琉璃在陽光下發亮。這景象編織了我的童年,也編織了那些美好回憶。 還記得嗎?我們總喜歡坐在岸邊,欣賞著每個浪花撲打著前浪的白色讚嘆,看著晨曦映照在海平面上珍珠般的亮麗,或者是夕陽下波光粼粼紅色寶石的光采。還記得嗎?我們總追逐著那些岸邊小生物跑,你覺得牠們新奇古怪,發出一次次的驚呼,而我們就常這樣和牠們嬉戲,你永不嫌累。還記得嗎?我們尋尋覓覓地一直找著最奇特的貝殼,喜歡把它放在耳邊,聽著與海風共鳴著的旋律,彷彿你就是個指揮家,這裡萬物都得聽你指揮。還記得嗎?我們喜歡一起浸泡在海水中,享受通體舒暢的恣意快感;想像童話故事的情節,你總盼望有隻美人魚出現,好讓你當個救美的王子。 這些的這些,我都還記得。 那片海,有我們太多的回憶,好美。 後來,在我記憶中,那片藍渲滲了些血紅,底色是一片灰,灰得那樣使人絕望。 那天,我們一樣在吃完午飯後的下午,告知了父母,便興沖沖地奔往那海。一樣地,我們做了平常我們都做的事。我們一樣看著美麗的浪花,我們一樣追逐著小生物,我們一樣撿拾著每個貝殼,我們一樣浸泡著冰涼的海水。我們快活地享受了屬於我們的下午。 回家的路上,我們穿著溼透的衣服,慢慢地走在一條條道路上,愉快地分享著心情,興奮地說著明天還要再來海邊的承諾,即便身體已經達到疲累的極限。我卻忘了母親的叮嚀,忘了牽著你的手,忘了緊緊維繫著你的安全。在接近家只剩兩街區的道路,當穿越馬路時,車輪與地面高速劇烈磨擦的軋然聲響,夾雜著我此生無法忘懷的微弱喘息聲,刺進我的耳膜,那剎那短得我們甚至無法道別…... 醫院裡,我們都在等待急救的結果,母親沒有責怪我,只是一直哭,而我,眼眶也模糊著,眼前依稀浮現那一刻之前,完好的你,笑聲咯咯的你。 再見到你時,已經在喪禮上了!炫目的艷陽下,白幡像無止盡的夢境飄搖,哀樂震耳摧心,恍然終至禮成。人群逐漸散去,我們被拋下,在緞面簾幕後親眼目睹封棺、抬棺,然後一路跟著你的肉身,直至火葬場。 那會是永遠的痛,不管是對父親或母親來說。於是,他們最終決定離開了那樣的傷心地,那個深沉哀傷的海。我們搬到了這裡,彰化市。 你離開的那些日子,家裡的氣氛始終黯淡,母親總用淚洗去心裡的苦悶,父親的面容也日漸憔悴。你...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第九屆理監事名單

《紅樓夢》人物 - 賈寶玉論 - 歐麗娟《紅樓一夢》中的分析

天不拘兮地不羈,心頭無喜亦無悲。 只因煅煉通靈後,便向人間覓是非。  粉漬脂痕污寶光,房櫳日夜困鴛鴦。 沉酣一夢終須醒,冤孽償清好散場。  一、 玉石的故事:女媧的補天棄石→赤瑕宮之神瑛侍者→賈寶玉   二、 神話:貴族血統與奇異出生  1、 貴族血統的隱喻 :秀異的先天資質、罕見的奇異出生、非凡的外貌、降生在國勳門第的富貴場中  2、 安富尊榮的受享意識 :昌明隆盛之邦(京城)、詩禮簪纓之族(榮國府)、花柳繁華之地(大觀園)、溫柔富貴之鄉(怡紅院)  三、 無材補天 :「正邪兩賦」與「情癡情種」  1、 補天棄石:於國於家無望 :「遺之子孫雖多,竟無可以繼業」,作者亦有自白:「將以往所賴天恩祖德、錦衣紈袴之時,飫甘饜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談之德,以至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人……」(第1回)  2、 「原非大觀」的畸零人格 :「大觀」意謂著權力與道德的完美結合。(無材不堪入選) 被棄的補天石,其質性駁雜不純,自身並不完善,以致慘遭淘汰。「他長了這麼大,獨他沒有上過正經學。我們家從祖宗直到二爺,誰不是學裡的師老爺嚴嚴的管著念書?偏他不愛念書,是老太太的寶貝。老爺先還管,如今也不敢管了。成天家瘋瘋癲癲的,說話人也不懂,幹的事人也不知。……所有的好處,雖沒上過學,倒難為他認得幾個字。每日又不習文,又不學武,又怕見人,只愛在丫頭群兒裡鬧。」(66回)  3、 「正邪兩賦」的特殊稟氣 :非正非邪,亦正亦邪,若無富貴場,就沒有溫柔鄉,所以賈寶玉投胎於「公侯富貴之家」。  4、 「情癡情種」的專屬意義  ─ 慈悲博愛 :灌溉絳珠草的還淚因緣;為劉老老爭取成化窯的茶杯;勸麝月憐恤下人……等等。寶玉耽溺在溫柔鄉中是精神的、美感的,故勉力進行對千紅萬艷的愛賞救贖,絕不落入皮膚濫淫……  四、 君父至上的倫理原則  ─ 寵兒的任性表現,其實也都還是在倫理規範所允許的範圍之內。正如賈母所說:「你我這樣人家的孩子,憑他們有什麼刁鑽古怪的毛病,見了外人,必是要還出正經禮數來的。若他不還正經禮數,也斷不容他刁鑽去了...

《紅樓夢》人物 - 賈探春論

判詞: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艦,千里東風一夢遙。 畫: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涕泣之狀  曲文:分骨肉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莫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命,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一、 三月三上巳日的孩子-舞雩、修禊、探花宴(杜甫‧麗人行)……  二、 風箏   畫著兩個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第五回太虛幻境賈探春圖讖)  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粧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打一玩物。賈政道:「好像風箏。」探春道:「是。」(第二十二回)  三、 鳳凰   興兒道:「……三姑娘的混名兒叫『玫瑰花兒』:又紅又香,無人不愛,只是有刺扎手。可惜不是太太養的,『老鴰窩裡出鳳凰』!(第六十五回)  四、 芭蕉   寶玉道:「這裡梧桐芭蕉儘有,或指桐蕉起個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卻愛這芭蕉,就稱『蕉下客』罷。」(第三十七回)  五、 理家幹才   第五十六回回目:〈敏探春興利除宿弊〉,鳳姐笑道:「好!好!好!好個三姑娘……他雖是姑娘家,心裡卻事事明白,不過是言語謹慎。他又比我知書識字,更利害一層了。  探春看得透,拏得定,說得出,辦得來,是有才幹者,故贈以「敏」字。(脂批回末總評)  六、 領袖風範   第七十四回回目:〈惑奸讒抄檢大觀園〉:探春道:「我的東西,倒許你們搜閱;要想搜我的丫頭,這可不能。……凡丫頭所有的東西,我都知道,都在我這裡間收著。一針一線,他們也沒得收藏。要搜,所以只來搜我。…  那王善保家的本是個心內沒成算的人,素日雖聞探春的名,她自為眾人沒眼力,沒膽量罷了,哪裏一個姑娘家就這樣起來,況且又是庶出,她敢怎麼!她自恃是邢夫人陪房,連王夫人尚另眼相看,……她便要趁勢作臉獻好,因越眾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連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沒有什麼。」鳳姐見她這樣,忙說:「媽媽走罷,別瘋瘋顛顛的!」...

「心儀文華」專欄 -《「改了歷史 改不了台灣地理位置」》

藍天燦爛,綠樹悠然,楊英風白色雕塑「水袖」前的蔣公銅像已悄然逝去,不起纖塵。事實上,當歷史教材以「中華民國統治體制的移入」取代「台灣光復」4個字,又只以「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兩件事來概括體制移入後的統治成果,請問,光復國小有什麼理由留下這個象徵罪惡的圖騰? 雖然,曾經親身走過台灣光復至今這段歲月的人們,都還記得物資由匱乏而豐裕的過程、高速公路通車時的全民自信、薪水節節高升的年年驚喜,知道真相並非如此粗略而充滿惡意。但是,什麼是真相呢?法國哲學家傅柯說,權力不只是物質上或軍事上的威力,它更是一種貫穿整個社會的「能量流」,它可以掌控知識,掌控話語權,它會告訴你,你是什麼?為何如此?台灣的掌權者正把這套學說耍弄到極致,正在創造他們需要的「真相」。 所以,當吳淡如問國一的女生及其同學:民國之前是什麼朝代?學生答:日據時代。日據時代前是什麼朝代?學生答:荷蘭時代。那麼荷蘭時代之前呢,學生答:猿人時代。聽者真的無須驚訝,這正是掌權者創造出來的「台灣史」。 108課綱,國中歷史只用1個單元「從古典到傳統時代」,就介紹完從商周到隋唐宋元三千年國家與社會的重要變遷,民族與文化的互動。只用1個單元「從傳統到現代」,就介紹完明、清時期東亞世界的變動,晚清時期的東西方接觸與衝突。高中歷史則在如此薄弱的基礎上,進行以東亞地區為範圍的主題式課程。如「戶籍、土地或賦役與國家統治的關係」「從漢、晉到宋、元時期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等,並進行專題思辨評析。這種歷史課程使中國史概念虛無化,而在虛無的中國史廢墟上,正好建構「新台灣史」。也許這就是強行推動108課綱的核心目標吧? 所以,當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呼籲,108課綱對於未來有志朝數理及工科等領域發展的學子而言,高中的基礎數理教育學習時數不夠、課程深度不足,將導致未來科技人才素質降低,影響國家競爭力時,政府置若罔聞。所以,當家長對108課綱的學習歷程檔案公平性多所質疑,偏又頻頻發生人為疏失,未異地備份等低級錯誤,使大量高中職學生檔案資料遺失。教育部卻能老神在在,毫無愧悔,政府也毫無究責之意。因為,當大戰略成功在望時,戰術小疏漏又何須在意! 但,掌權者能建構「新台灣史」,卻無法建構「新台灣地理」。台灣與大陸就是只隔著均寬180公里的海峽,與美國卻隔著10930公里的太平洋。掌權者也無法建構「新台灣人基因」,台灣漢人中就是有89.4%來自中國南方漢...

當時只道是尋常

寧寧當年給我念這首詩時,一定想不到今天我會把它用在這裡。 第一次聽到這句詩是小學三年級,寧寧在她家用一種裝模作樣的腔調開玩笑似地念與我聽,令人驚奇的是,又過了七年,我卻再一直都沒聽過這句詩。因此,這句詩的出處之類,我一概記不得,只記得寧寧唸完這句詩後的那句話:「我爸說小孩不懂,大了才能知道。」 可是啊,寧寧也沒有告訴我,為什麼現在仍像個小孩的我卻讀出了這句詩中刻骨的無奈。 寧寧搬來我家那天,我在外面玩沙子。她從車上跳下,伸出一隻手:「我叫寧寧,是你的鄰居。」我看著她,笑得露出了潔白的牙齒,午後的陽光在她彎彎的眉眼上蹦躂。高高的天空藍湛湛的,像匹藍布鋪開來。 很快我就知道,寧寧有個會變出很多玩具零食的爸爸,和一個溫婉動人還能做好吃的食物的媽媽。他們很愛她。因為我成了寧寧新鄰居中與她玩最好的朋友,所以她的爸媽也沒有掩飾對我的喜愛。因著這個,我也才有機會吃到她媽媽做的披薩。 當那黃澄澄、金燦燦的披薩第一次端到我面前,年幼的我竟如海盜發現了寶藏般,瞬間用胳膊將盤子圍起,不留一點縫隙,生怕被搶走似的。第一口咬下去,嘴裡便是滿滿幸福的滋味。面的清新與炸與烤之後的脆生交融到一起,配上星星點點的肉丁與菜丁,這樣並不算冗雜的搭配竟能產生如此奇妙的反應。我感覺自己彷彿正面對著南方秀美的山水,淡彩的朦朧的山與連綿不絕的綠水正如這披薩般細膩。明明是看上去油油的食物,可吃下去卻是另一種的淡香。寧寧與我面對面,一口咔嚓咬下去,她的眼睛也亮了起來。長久的香瀰漫在空氣中,當時那一刻,我興奮地摟住了寧寧與她媽媽。 可誰也逃不過時間的鐮刀,於是我把童年做成空洞的標本鎖進櫃子,帶上對老師的恭敬微笑走進初中。 那是八年級的一天,我一個人在家寫作業,寧寧來敲門。彼時我已不常見她,她已長得又高又瘦,孑然地站著,好像沙漠中無依無靠的胡楊樹,嘴角失了弧度,眉眼也不再是曾經彎彎的模樣了。見我出來,她就遞過盒子:「披薩,我媽做給我爸的,他……現在吃不下太多。」我笑著說謝謝,雖然知道自己笑得多難看。她離開,關門,我的淚水也湧出。去年便聽街坊議論過,寧寧父親得了癌症,而那個在我記憶中眼波流轉笑著為我們做披薩的女人,卻被這個消息壓垮了精神,患上了抑鬱症。 我打開盒子,在淚水中又我看見了那久違的食物,在淚光中若隱若現的披薩,總感覺不像幼時那塊好吃了。一口下去,這滋味卻比以往更難忘卻。彷彿有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