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政府執政1周年,兩岸情勢撲朔迷離,談兩岸交流,教育部長禁止,總統說歡迎;論關係,既說是外部敵對勢力,又大談公司併購程序。但兩岸學術交流若終止,真正對不起的人是學生。 教長禁止兩岸學生交流是遵照陸委會的思維,認為大陸針對台灣學生提供交流優惠有統戰之嫌。但換個角度思考,多少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因此才有了跨出國門的機會?台灣四面環海,富裕家庭從小帶著孩子周遊列國,寒暑假更參加國際如NASA等夏令營,因此見多識廣,聊的是大阪世博會、埃及金字塔、休士頓太空中心等等。 另一群孩子卻只能選擇沉默。他們不想探索這個世界嗎?部長說可以到歐美先進國家交流,卻刻意忽略10萬元起跳的昂貴費用!部長若真心關愛學生,思考的應該是與對岸競爭,提供機會,廣發補助吧! 再換個角度思考,學生只要到對岸就會被統戰成功嗎?那也太小瞧孩子們的智商了,中國大陸就不敢如此托大。以往兩岸學生的交流活動大都以參訪古蹟名勝為主,介紹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現在他們還融入了現代科技、藝術人文。過去到武漢就是參觀黃鶴樓、武昌革命紀念館等,現在則設計了專題系列課程,用「生態環境與新材料」介紹了長江水文明,再結合實境考察東湖來感知荊楚的生態文明;介紹楚香的源流特色,配合VR技術的體驗,帶領學生穿越歷史時空。 這種新穎深入的設計,拓展了學生的歷史觀、科學觀、世界觀,與其說是統戰,毋寧說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鄭部長怕的就是這些嗎?那真把教育部長做小了。 兩岸交流的無可取代更因為兩岸語言文字、文化的溝通無礙,使交流可以深入有效。過去對岸要推廣職業教育,捨德國而來台灣取經,就是好奇台灣如何克服父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心魔。今年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大放異彩,也是因為中日文化同源。 中國館竹簡造型的外牆鐫刻了《詩經》、《楚辭》等119句古詩詞,從「關關雎鳩」到「上下求索」,吸引無數日本遊客站在牆前逐字細讀,甚至抄寫。館中設計瀑布,當中,日文字如流水從天幕傾瀉而下,遊客伸手觸碰到《論語》的金句時,更直呼震撼。若非日本人從小接觸《論語》、唐詩,此種結合宏觀、微觀、古典、現代的設計,豈能穿透日本人心? 台灣學生去對岸交流也是如此,無論到西安看大唐不夜城,橫店看現代影視製作,三星堆看失傳古文明的精湛工藝,都江堰看鬼斧神工的水利設計,他們獲得的啟發、省思與影響,都遠遠超過參訪其他國家。 事實上,兩岸學術交流可讓孩子看到無限的機會與可能;而兩種不同...
從一葉落而知秋,到無邊落木蕭蕭下,台灣教育界凜冽寒冬已至。 3月28日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接受央視採訪,應答之間對賴總統「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的說法提出質疑,不料卻遭到鋪天蓋地的打壓。教育部長對涉及意識形態的問題過去盡量避而不談,不料這次教育部長鄭英耀竟然表態,要求教育人員應保持中立,教學應謹守分際,否則可依法懲戒。 4月14日,立委質詢鄭部長,小學老師告訴孩子:「我們是中國人」一事,鄭部長又重申「教育中立」,並表示教育部今年暑假將開發出國家認同、識讀中國威脅的教材。這是教育中立嗎?還是準備在憲法未修,就開始洗腦學童,當台灣建國的急先鋒! 教育部如此配合反中政策,難怪當區老師因為轉發兩岸文教學會合辦的「2025年第2屆『共讀一本好書』徵文大賽」訊息遭到檢舉時,陸委會立刻轉請教育部處理。此事在PTT上掀起熱議,鄉民紛紛表示「讀書心得競賽也能統戰?」、「看完整篇新聞還是不知道統戰在哪」、「乾脆禁止交流好了,反正接觸就是統戰」。教師群組也熱議「這個徵文比賽訊息,我們也轉傳了,是否都得被調查?」「開始警總那一套了!」 教育部帶頭,校園氛圍變了,首先是北一女。央視事件雖然台北市長蔣萬安出面扛下責任,但北一女校長先約談區老師,接著立刻發公告「禁止校內教職員再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官媒節目,且未來老師即使請假,也不能接受採訪。」嚴厲的措辭出乎意料之外。因為數十年來,建北既是首都第一志願高中,也是各校雲集景從的標竿。即使民進黨執政後要去蔣公銅像,建中歷任校長都硬挺了下來,不料如今一朝破功!北一女出手,立刻在全台各校造成寒蟬效應,稱此為「區桂芝條款」。現在大家都在觀望,北一女是否要因為徵文事件發布「區桂芝條款2」? 鄭英耀部長禁令一條條發布:老師不能在任何時間接受對岸採訪;老師上課不能說我是中國人;老師不能鼓勵學生與對岸進行任何形式交流,包括徵文,那叫統戰!他又親手撕毀「政治不入校園」的禁忌,認為應該尊重學生在校園擺攤連署,支持大罷免,這叫「言論自由」。於是,各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言論都在校園出現。逢甲大學教師在課堂上呼籲學生簽連署書罷免在野黨立委,否則他們就要「把台灣賣掉」;台中私校也出現假「素養」之名,包藏特定政治意識形態的考題…。校園價值觀一夕翻轉。 民主價值全面崩毀,且非僅教育界! (作者段心儀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 返回首頁